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科研经费如何喂肥了众“硕鼠”

2011年09月01日 15:28 来源:济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目前社会上针对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来自公共资金的科研经费究竟有多少被冒领、多领、挪用、浪费,又有多少被真正、有效地用在了学术研究上?中国科协的一次调查给出了更为直观的数据: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对一些科研人员而言,项目越多意味着进入个人腰包的可能性越高。(8月31日《中国青年报》)

  从前几年的科研经费可以报销孩子的铅笔,到现在科研经费预算频频上演“移花接木术”,甚至科研人员可以用经费报销情妇的火车票,科研经费已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唐僧肉”。我们很有必要分析研究一下,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了“硕鼠”的批量产生。

  目前主管部门及主管人员掌握着强大的资源分配权和项目审批权,而这“两权”又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再加上一些科研单位将人员收入与科研经费挂钩,诱导很多科研人员拼命去争项目、争经费,一些“项目老板”也应运而生,由此形成了科研经费分配领域所特有的“潜规则”——— 拨付科研经费看关系,靠跑靠送;否则,纵使有好项目,也难以争取到经费。这种扭曲的分配体制造成了决策不当、资源浪费乃至腐败横生。

  经费从下拨到使用应有完整的监督链条,而现实情况是,一个项目由主管人一人说了算,致使资金雁过拔毛、层层剥皮。在科研成果验收阶段,有的凑几篇论文应付,也有的请几个权威专家开个成果鉴定会,只要“上贡”到位,评审专家都会“大开绿灯”。

  要想扭转科研经费乱象,首先要加强监督机制,凡是国家各级财政支出的科研经费,应纳入财政监管体系,引入第三方独立会计事务所,对科研机构实行规范的会计审计管理,定期向立项单位和经费投入单位汇报。其次是建立规范的评审机制和程序,落实和完善科学技术评价方法。第三要引入科研活动“问效问责制度”,对项目的各责任主体进行跟踪考核,凡达不到科学技术标准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吴睿鸫)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