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北京打工子弟六年换四校 上学就像“打游击”

2011年09月02日 03:15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天是北京市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对于12岁的打工子弟毛宁宁来说,这一天非常特别。暑假期间,朝阳区对辖区内9所未经审批的自办校进行关停取缔,毛宁宁就读的东北亚学校就在其中。不过,很快她就被就近分到驼房营小学。这是她六年来就读的第四所小学,之前的三个学校都是上一个被取缔一个,上学对宁宁而言就像打游击一样,毫无安定可言。昨日,记者前往位于东北五环附近的驼房营小学,和分流到此的外来务工者子女一起度过了“开学第一天”。

  家长:孩子终于有学上了

  早上7点,来自河北邯郸大名县的王大姐眼看着孩子跨入了新学校大门,长舒了一口气说,一块心病终于了了。王大姐在驼房营附近的朝酒农贸市场工作,自从知道女儿就读的东北亚学校要被取缔,她一天也没有消停过,“生怕女儿没学上,吃不下睡不着的,满嘴起大泡。”前几天,她接到通知,要她带着女儿来附近的驼房营小学考试,“好像是考了数学和英语,当时听老师说录取名额可能也有限制,我心里还是没谱儿,又给她报了安民学校,幸好最终还是分到了离家近的驼小。”王大姐挺高兴,“这公办校老师文凭高,孩子之前的学校一个学期要交1000元,连个操场都没有。”

  学生:新校吃的好学的好

  老家在河南濮阳的毛宁宁6岁来到北京,此前一至五年级她分别就读于民办打工子弟小学苗苗小学、新利学校,这些学校相继被取缔。当暑假中得知东北亚学校也要关停,她的父母格外着急。

  9点多,戴着红领巾的宁宁与30名新转来的同学一起登上开学典礼的舞台,毛宁宁作为新同学代表发言:“大家好,我是毛宁宁,来自六年级2班……”新学校漂亮的四层绿色小楼,毛宁宁曾经无数次远远望着,如今她终于坐进了这儿的明亮教室里。她告诉记者,之前的学校租用幼儿园场地,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中午伙食也不好,白菜和胡萝卜,每月120元。听新同学说,这里的午饭很好吃,每月160元。”其实,最让毛宁宁欣喜的还是公办校老师,“之前的学校课堂纪律很乱时,老师就吼几声,我以前的成绩总是六七十分。”毛宁宁说,她将来不能在北京考大学,从老家往北京考分数很高,所以她要打好基础。

  老师:帮助新学生融入集体

  驼房营小学校长蔡友玲告诉记者,如今分批分期就读的转插生已有30人,目前,学校还在陆续协助接收有五证的外地务工子女。“大概能持续到9月中旬,我们前两天已经在返校日上为新生做了心理疏导,举行了欢迎仪式。由于孩子的学习水平不同,我们也建议一些孩子留级一年,以便能跟得上。这样也有利于他们与同学相处一年后,竞选班干部。”昨日,驼房营小学也为转插生订购了新教材。据蔡老师介绍,学生分流后,原本30几人的班级有的可能达到40人。这样一来,如何平衡教育资源,保证教学质量?对此,蔡老师表示,先要配合教委让外来务工子女“有学可上”,此后再通过扩充教师队伍数量、增加硬件设施等方式使孩子们“上好学”。

  晨报记者 张璐

  -开学·调查

  师资难 场地难 课时难

  小学书法课遭遇“三难”

  金秋开学,书法课将名正言顺地纳入小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然而,记者开学首日走访本市多所小学发现,虽然多数小学开设了书法课或书法兴趣班,但授课教师大多无书法专业学历,甚至有些学校班主任兼职教书法课。

  近日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 》,要求全国中小学设置书法课程,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争取在今年秋季正式开课。

  记者从朝阳区部分小学获悉,目前书法课在各校均作为学生兴趣课开设,并无统一要求。一所知名小学校长表示,将书法融入学校正常教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项政策的推行目前最大的障碍就是师资不足。

  书法课师资难是众多小学校长反映的焦点问题。记者走访的东城区十余所学校中,除史家小学、府学小学、北池子小学外,其他学校均未配备专业书法教师,大多为班主任兼课或外聘兼职教师。某小学校长透露,现在学校教师都要按课时算绩效,书法课程相应较少,多数学校每周仅一节课,因此很难找到专职的书法教师。另外,学书法专业的科班教师极少,每年应聘者寥寥无几。

  记者了解到,在开始书法课程的学校中,拥有书法教室的学校寥寥无几,大多只能在班上随堂学习。不少老师表示,高年级学软笔书法时,对硬件条件要求较高,毛笔书法要摆宣纸、放墨汁,需要更大的空间,但现在多数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业内人士还透露,如何保证课时也是书法课的一大难题,小学全面开设书法课仍需一个过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段红彪】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