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就业难倒逼教育问题显形 人才培养结构亟待改变(3)

2011年09月12日 17:31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就业难在人才结构不合理

  一边是年复一年的就业难,一边是一再出现的招工难,看似互相矛盾,却又“两难”并存。针对这样的“疑难杂症”,“面对面”提出的观点是,招工难反映的是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在某些方面的“不匹配”:“一边是有人没事干,一边是有事没人干;一边是有事不会做,一边是有事不愿做”。

  “面对面”书中接着举了个例子:“比如,不少大学毕业生宁愿蜗居大城市当‘蚁族’,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也不愿到有‘用武之地’的广大中小城市和基层施展才华。”

  这一观点被刘尔铎所认同。他认为,就业难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供需结构不协调上;其次是观念问题,一些大学生找不到好工作心有不甘,差一点的工作不愿意去做;第三是就业方向选择上,都往大城市挤,不愿到小城市去。

  刘尔铎同时提出,以上3点原因最终都要归到人才培养的结构不合理上来。“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和经济结构应该是相匹配的,发达国家已经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型经济,所以他们需要知识性人才比例高一些;中国目前仍是工业化国家,技能型人才应该为主体。但我们职业学校出来的学生肯定远远少于大学生”。

  刘尔铎认为,近年来各地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是导致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需要的是工人,你却使劲地培养职员和干部,最后毕业了没有那么多岗位给大学生,怎么办?”刘尔铎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这其实也直接影响着就业的观念,“如果培养的是工人,他就愿意往下走;如果培养的是大学生,他对自己的期待高,自然不愿意下去”。

  在刘尔铎看来,这样不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不仅只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大学在大规模地扩招,实际上就夺走了许多原本属于职业学校的生源,最终造成生源危机,导致职校学生素质降低;而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又找不到工作,很多又回头抢了原本属于职校学生的岗位。花培养大学生的钱,来培养一个普通工人,这首先是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职校生素质下降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