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MBA招考“黑幕”调查:高校为敛财透题操作分数(2)

2011年09月14日 07:19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暗访中,赵老师拿出的一本蓝色文件夹让记者为之一震:里面是该机构今年已经和学员签订的“保过”协议书,厚厚一摞,足有四五厘米。“这是今年签的一些协议,给你们参考看看”。

  记者翻阅这些合同发现,其中的内容格式一样,惟独收费金额处不同,2万元—4万元不等。在协议书中,其第一条确实写有“保证通过MBA全国联考”等内容,并写明可以出具正规发票。

  见记者有疑虑,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说:“简单一句话,名额下来后,考试不用管,交钱去上学,就这么简单!”

  记者问:“协议是跟高校签吗?”

  “肯定不能跟学校签,这是学校接的私活。”工作人员“讳莫如深”的话语让记者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问:这岂不是高校与中介机构内外勾结,敛财创收?

  敛财创收,宁“滥”毋“缺”:

  MBA沦入批量生产时代?

  院校与中介机构内外勾结,在MBA全国联考中作弊,操纵联考分数,内定考生,属于违规行为。记者不禁疑惑:高校为何不惜以身试法?

  针对此现象,记者随即对部分涉及高校进行采访,校方均未对此给出明确答复。但其中一些学校的老师表示,学校的确有一些“破格录取”的方法。对此现象,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如果是有非常突出的成绩,值得破格录取的话,那是可以的。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这是不允许的。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在MBA“破格录取”方面,学校无疑有一定的主动权。这方面,是否存在“操作”空间,值得考量。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入读名校的背后,面子无形,人脉无价,让一些时间机会成本颇高的人群不惜代价选择了花钱保过。记者调查得知,MBA内定保过班的报名者中,不乏国家高新技术软件企业管理者、民营高科技公司财务总监及大型房地产公司财务总监等中高层管理者。

  “如今,MBA招生的竞争压力增大,招不到好的学生,只能降低标准。你所提到的内定等等办法,非常糟糕。长此以往,MBA教育会走向歧途。”北京大学教授黄益平指出。

  据了解,从1991年至今的20年间,中国MBA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教育部批准的招生院校由原来的9所增至现在的236所;此外,市场上也不乏中外合作办学。现在,我国每年招收2万名MBA,但是供应量远不止这么多,学校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很激烈。

  记者在暗访中得知,目前,很多MBA班早已变成学校的盈利项目。“很多院校一般都招不满,学校希望多招,所以就给我这边名额。”一位MBA教育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直言不讳。

  而这,也导致了MBA办学灰色地带的蔓延。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李维安就曾尖锐地指出,国内很多MBA教育的办学目的值得怀疑,创收化问题首当其冲。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学费将达到18.8万元,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费为20.8万元,比去年上涨4万元。同时,同济大学在职MBA项目的学费将上涨到13.8万元,涨幅同比超60%。MBA教育成为国内许多院校创收的来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不仅如此——“以前万里挑一,现在批量生产!”某教育专家表示,MBA教育门槛普遍降低,学员、教学质量均打折,MBA已从以前的“拳头产品”沦为批量生产的“罐头产品”!

  据业内专家介绍,MBA教育最初在我国被定位为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理应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模式,具有较高的信誉和含金量,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众眼中代表着对高素质高能力的认可。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目前MBA办学已整体趋向泛滥化,各种总裁班、高级进修班、中外联合班层出不穷,都打着名校的旗号大肆招生。这不但降低了我国MBA教育的含金量,更不利于中国MBA教育长远发展。记者深感,这种现状再也不能这样肆无忌惮地持续下去了。MBA乱象,该刹刹车了!(本报记者 杨 亮 靳晓燕 本报见习记者 邱 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