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创新成中国基础教育软肋 多因掣肘学生创造力培养(2)

2011年09月21日 10:22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我们的孩子为何形成难

  记者:林崇德教授总结了前人对创造性人才的多种定义,提出“创造性人才=创新思维+创造性人格”。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主要障碍在哪里?

  衣新发:课业负担过重,考试压力过大,是我国中小学生难以形成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原因。不久前,我们刚刚完成一项重要课题,对陕西省3371名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创新素质培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8年中,代表学生课业负担指数的曲线一路攀升;与此同时,代表创造性人格指数的曲线一路下滑。究其原因,我以为,可以从3方面分析:

  首先在时间上,考试压力过大,要投入记忆、背诵的时间就多,用于重复性学习的时间就要增加,用于自由探索的时间就少。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需要充分的时间作保障的,课业负担过重,自由思考的时间就被挤掉了。其二,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绝大多数学校都会过度训练。而兴趣是创新的最重要的内在动机之一,过度训练,使学生对本来有兴趣的学科变得索然无味。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越学习越不爱学习”就是这个原因。对已经厌倦的、觉得“没意思”的学科,自然也就很难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三,虽然课程改革后,很多地方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由于班级大,教学内容多,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大部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不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看法,只要求注意听讲,接受和消化知识。而思辨、质疑、表达能力,却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品格。这样的课上的越多,创造性人格自然就会不断遭遇发展的障碍。

  胡卫平:教师是营造创造性课堂教学环境的关键。这种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我们做了一项对教师创造性观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师最喜欢的排在前10位的人格素质中,只有“思维清晰”、“自信”这两项与排在前10位的创造性人格特征相重叠。而创造性人格排在前10位的另外8项是“想象力丰富、思维发散、灵活、爱思考、好奇心强、喜欢接受挑战、独立自主、意志坚定,都没有进入老师喜欢的前10位。老师喜欢的前10位的另外8个品质是真诚、有礼貌、负责任、热情、友好、有进取心、正义感、可信赖。

  奋起直追:我们有了一流的创新教育软硬件系统

  记者:基础教育领域中创新教育的薄弱,早已为我国近年来教育改革和不少重大政策措施所关注。作为985项目之一,2010年,国家启动了教师教育创新平台,请你们谈谈这一平台的建设情况。

  胡卫平:作为这个平台的重要载体之一,国家在陕西师大建立了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设有研究性学习实验室、教学观察室、未来教育实验室等25个培训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训环境;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研究和实训指导团队;开发了教学反思系统等软件系统。已培训教师十几批,专业素质明显提高。来这里考察的教育部领导说,该中心解决了国内多年想解决但又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探索出一条教师专业能力有效发展的途径。一些前来考察的欧美教育家认为,该中心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衣新发:基于课业负担重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中心负责主持了国务院教育体制改革有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项目,提出了比较科学的方案,在试验区的学校,建立了学生课业负担的监测、举报、公告、问责制度,通过“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作业的科学设计,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体系,培养创新能力的校本课程,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经测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明显提升;学科成绩不仅没降低,而且有提高。

  胡卫平:中心专家开发的“学思维”课程,经过几百所实验校20多万名中小学生的实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性人格都得到明显提高,研究成果被国际教育心理学地位最高的核心刊物发表,德国一些教育心理学家,计划将我们这套“学思维”课程引入德国,培养德国中小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国内,也将有更多的学校推广“学思维”课程。

  中心参与设计的由大学和高中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春笋计划”(相当于北京的“翱翔计划”)第一批学员已经毕业。测试结果显示,计划的实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同时成长起一批研究型的中学教师,他们的教学方式已有了明显改变,普遍关注哪些在课堂上有独特想法的学生,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此外中心申报的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能力发展项目”,已得到教育部和外国专家局的资助,该项目将联合美国加州大学、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中几位世界一流的“创造科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家,共同探索学校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记者 宋晓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