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对学术不端“零容忍”不能止于个案

2011年09月28日 09:28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四川大学有位叫李小光的副研究员,因为著作抄袭了别人的论文,被学校查实后“双开”了——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留用察看一年),还追回其所获的奖项奖金和项目拨款。

  这是近年来我所见到的对学术不端者最为严厉的处罚了。如果说中国有哪一所大学和世界接了轨,我想四川大学是可以凭这一条入选的。四川大学也透过这个案例向人们证明了一件事:学术不端在中国并非具有天然的抗药性——不可治、不能治。

  但是这一非常给力的举动,在网络上却褒贬不一。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李小光不过是个“小人物”,小人物的倒掉无非是价值权衡的牺牲品。甚至有人质问:为何专拣软柿子捏,不敢拿有些院士开刀?

  其实对于学术不端,本不应有什么“软柿子”或者“硬石头”,任何不端者都当成为“臭鸡蛋”,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那为何人们却会有这样的猜忌?是因为过往的众多学术不端举报案件,比这严重者有之,涉及人物比这权高位重名气大者更是不少,几乎最终都是不了了之,与四川大学这次行动之迅速、追究之彻底、问责之严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样的“反差”或许是成长中的历史遗憾,但众多这样的“遗憾”不断叠加,就会让人们对学术界的公信力产生怀疑,对学术界反击不端的努力失去信任,对行政部门“零容忍”的表态丧失信心。人们只相信一点,那就是相信运气——被查处只是因为交了霉运,才成了牺牲品。

  当既有的规范和制度不能被有力捍卫,当破坏规范、违反制度者不能被公允问责,“双开”一个李小光的效应几乎约等于零。就像严处了一个挪用科研经费的院士候选人,并不能让更多人相信科研经费动不得一样——没有人轻易相信自己的运气比别人坏。因为他们看到的,是身边众多的“问题学者”逍遥法外,一两个严厉的判例,怎可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相反,它会让学者们坚信,只有爬得更高,拥有更高的荣誉,靠上更硬的后台,才会交上更好的运气,就算运气偶尔不好,结果也不会太坏。

  我们应当为四川大学的这次“不容忍”击节叫好,但如果止步于一例的严厉,让“运气说”坐实了,那李小光可真就成新时期科研战线的窦娥了。有关行政部门总在强调要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咱们能不能就从四川大学的这起个案开始,让“零”这个字眼回归它的本义?否则,人家会说我们的学术监督机构都是“纸老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