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国校园安全隐患突出 保安素质不佳缺专业技能(2)

2011年10月13日 07: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校园安保力量转型

  68岁的王兴民退休前,是重庆市公安局的一名干部。去年,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建立新型校园警务体制,向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派驻校警,并决定返聘一批退休不久、身体素质不错的老同志担任校警。

  得知这一消息,干了40多年公安的王兴民非常兴奋,立即报名,成了第一批返聘校警,并被派至渝中区解放小学。从走上校警岗位的那一天起,老王觉得,他的退休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2010年9月的一个周末,王兴民接到案情通报:一名在西安持枪杀死两人的犯罪嫌疑人潜逃至重庆市,并可能藏匿在学校及周边区域。王兴民立即组织保安全面清查,将翻墙进入校园、躲藏在草丛中的犯罪嫌疑人周某抓获,及时化解了一起重大校园安全隐患。

  有人问王兴民“作为一名正处级干部、三级警监,退休后每天蹲在学校10多个小时,不觉得累吗?有意思吗?”

  王兴民自豪地回答:“能每天看到孩子们快乐的笑脸,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出力,我觉得不累。”

  目前,重庆市42个区县公安局均成立了校园安保支(大)队,共投入校园安保力量6.8万余人,构筑起公安校园安全保卫支(大)队——校园民警——保卫干部——护校队——校园专职保安“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制。

  “重庆公安机关克服警力紧张等实际困难,组建了一支5600多人的校警队伍,集中体现了近年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强化校园安全工作的成果。”黄明对重庆市校园安全的创新举措作出如是评价。

  在青海,当地通过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给每个中小学校、幼儿园平均聘用4名专职保安员,配发电警棍、瓦斯枪等防范器具,进入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安保服务,彻底改变了以往学校门卫人员中“懒汉”、“老汉”、“醉汉”多的局面。

  江西省萍乡市开发区采取“根据退伍兵在任中小学专职保安一年中的工作表现再安置”的措施,极大地调动了退伍兵当好校园保安的工作积极性。

  但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一些地区因资金等原因,保安缺口较大,有学校反映招不到保安,招来的保安素质不佳,保安流动性大;有的民办幼儿园为节省开支,让家属兼职保安,防卫技能差。个别保安自带装备不全、着装不规范,执勤时不使用钢叉等防卫器具,对出入人员情况登记不严,按下手动报警按钮后不会复位,不会操作监控设备等。

  校园保安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不少保安对应对突发性治安事件缺乏专业技能。检查时与保安交流,面对校门口发生的打架、冲击大门等事件,保安除了打110报警外,对如何保护学生和幼儿、如何控制现场等不甚了解。

  “最安全的车应当是校车”

  2011年9月13日,中秋节后上学的第一天。湖北省荆州市两名年龄不到4岁的幼儿小惟和小雪,被幼儿园校车接到幼儿园门口后,竟被司机和接车老师遗忘在校车上。当日,荆州市的气温高达31℃,在校车内闷了8个小时后,两名幼儿才被发现,这时,她们早已停止了呼吸。

  今年以来,全国已发生多起由于校车管理不当引发的校园安全事故,这引起了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据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介绍,有关部门在校车管理模式上正积极探索。目前,各地采取的校车管理模式主要有:以浙江德清、山东无棣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成立专业公司模式;以辽宁桓仁、黑龙江鸡西为代表的政府补贴、社会公司运营模式;以山东威海为代表的政府补贴、社会车辆参与运营模式;以陕西某地为代表的政府购置、教育部门或学校使用模式。

  学校周边的交通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尤其是学生上学、放学时,各种车辆拥挤杂乱,人员流动性大,加上流动商贩的经营活动,极易造成交通堵塞,引发治安案件和交通事故。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表示,今后要进一步强化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整治,坚决查处超速行驶、不按规定让行、接送学生车辆超员等违法行为,严格规范校车及驾驶人的管理考核,对不达标的校车及驾驶人,坚决不准上路。

  2010年以来,针对一些地方发生严重伤害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的恶性案件,各地公安机关与教育、综治等部门齐抓共管,中小学安全工作得到加强,校园安全管理职责被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

  针对当前农村村办小学、教学点和未登记注册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黄明表示,各地应积极协调落实街道、乡镇、村委、校园共同负责制,积极探索学校教职工、家长、保安员、治安积极分子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的校园安全防范模式,依靠基层组织和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做好校园安全工作。本报记者 何春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