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为助孩子完成学业 乡村也现家长“陪读”

2011年10月13日 17:51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义务教育资源的整合,农民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不少孩子择校到条件较好但离家较远的学校上学后,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也跟着到孩子就读学校的附近租房陪读。近两年来,农村教育也出现了农村家长陪读现象。

  家长:租房陪读全是为了孩子

  蓝田地处秦岭南麓山区,是陕西的贫困县,农民的主要收入靠外出打工。但为了照顾孩子,不少30岁左右的妈妈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放弃在田间地头的农活,在孩子就读的学校附近租房,陪孩子读书。

  李苹俐是九间房镇桐花沟人,2008年大女儿转到九间房镇中心学校上学,为了孩子能够安心学习,她撇下家里的公公婆婆还有一双儿女,在女儿的学校周围租了一间民房,当起了“专职保姆”。

  李苹俐的丈夫到宝鸡的一家餐馆打工,赡养公婆照顾三个孩子的起居兼顾地里的农活,一个35岁的农村妇女挑起家人的生活重担。

  “陪孩子来读书,不为别的,就是让孩子吃得好、学得好。”李苹俐说,现在每月租房要50元,买粮买菜四个人一个月的开支在200元左右,虽然看上去并不多,但已相当于在家租房前全家7口人一个月的生活费。“虽然花了一些钱,但是娃的学习环境好了,成绩上去了,心里也觉得挺美的”。

  和李苹俐一样,刘小玲今年39岁,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今年13岁读初一,儿子9岁在九间房镇中心学校读三年级。“男孩子本来就皮得很,再加上家里和学校距离远,走路的话一个单趟至少要两个小时。”刘小玲说,为了照顾两个孩子的饮食起居,她选择在学校周围租房居住,寒来暑往三口人就挤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陪读的日子虽然艰辛,但在她看来,只要孩子能顺利完成学业,考入理想的学校继续读书,以后走出山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走访的几个陪读家庭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打工赚钱是为了孩子,租房陪读也是为了孩子。

  学校:家长陪读现象很普遍

  蓝田县九间房镇通过撤并中小学整合教育资源后,目前有15所中小学,几乎每所学校每个班都有学生家长陪读的现象。

  九间房镇中心学校位于蓝田县九间房镇大寨村,目前学校周边很多闲置的民房几乎都被陪读的家长租住着。“现在有学校的地方,农民家的房子都可以租出去,和学校挨得近的房子租得更多。”大寨村村民李大姐说。

  “镇上的学校撤并以后,村一级的学校被合并后改成了寄宿制,这也正是为了方便路远的学生就读。”九间房镇中心学校校长闫缠岐说,虽是寄宿制的学校,但并不强制每个学生住宿,如果家长愿意,也可以每天接孩子回家或到租住处亲自照顾。

  “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即便是农村也是一样的。”学校老师汤新扣说,她所带的五年级的一个班47个学生中,只有15个住校,8个学生的家长都在学校周边带孩子租房居住,剩下的24个学生选择走读的方式,不定期在学外住宿。毕业班的班主任方明霞说:“班里一共39名学生,也有两个孩子和家人一起在校外租房住。”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仅中小学生有家长陪读,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上学也带着专职的“陪读队伍”,桐花沟二组一户姓赵的人家,家里只有一个4岁的小女儿正在镇上的幼儿园上学,因为父母外出打工,陪读的任务就由爷爷奶奶扛起来,奶奶带着孙女在幼儿园周边租房子,爷爷在家看房子,偶尔也去接送孙女上下学。

  主管部门:观念转变催生陪读

  近年来,城里人租房陪孩子读书早已不是稀奇事,现在农村也出现了这种现象,不少农村家长陪孩子到城里、县级的重点学校、镇上及村里教学质量好、升学率高的学校就读。随着撤并中小学政策的落实,农村的教学点得到有效的整合,建制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也得到相应提高,农村生源流失得到一定程度控制。

  九间房镇中心学校负责人周安静介绍,九间房镇的15所中小学中,有初中生605人,其中寄宿学生530人,小学生1039人,师资配比上,全镇共有小学教师78人,中学教师69人。“通过整合后全镇的教育资源在软、硬件上已经逐渐向城市学校靠近,另外,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国家政策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可以留住一些生源。”周安静说,表面上陪孩子租房读书,使得农村原本就不富裕的劳动力“被转移”,家庭支出增多,但是从根本上可以看出农村的教育观念正在改变。记者 龚伟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