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甘肃藏区教育的变迁:从“马背”到寄宿学校

2011年10月31日 17: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兰州10月31日电 (张道正)初冬时节,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宽阔平坦的草原上,佛塔寺院与牧场雪山遥相辉映,在笔直的公路不远处,总会有栋栋藏式风格的学校映入眼帘。

  甘南州位于甘肃南部,这里由于地处高寒地带,自然环境恶劣,信息闭塞,农牧民又居住分散等原因,始终制约着当地的教育发展。

  甘南州教育局副局长马仲说,30年前,甘南的教育“一穷二白”,信息教育设施基本处于空白,实验教学仪器严重短缺,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财力物力投入不足,各类学校校舍“主力军”仍是建于五六十年代的土木建筑。

  塌陷的地基,龟裂的墙体,渗漏的屋顶,剥落的墙壁随处可见;在农区漏风又漏雨的泥屋子里,一群泥孩子挤在一张破旧的课桌上上课,是甘南山乡学校大同小异的“风景”;而牧区孩子,则蜷缩在低矮破旧的帐篷里埋头苦学。这些都是半个世纪前,甘南教育的现状。

  “有时看到孩子为了读书吃那么多苦,心里很难受。”执教多年的郎木寺镇中心小学校长拉毛加说,老师们骑马到偏远的牧场给孩子上课,一匹马、一名教师、一套书本就是一所“流动的马背学校”。

  为让草原学子就近入学,享受良好教育,近年,甘南逐步实施了由流动教学变固定地点教学,辍学的牧民子女被老师从草原深处接回学校。多校合并、寄宿全免、德育为先 ……一系列教育改革新举在甘肃藏区实施。

  “在甘南农牧区,无论你走到哪个乡镇,映入眼帘的最好建筑、最美的环境一定是学校。”碌曲县教育局局长李强说。

  “以前在大树下、草地上,一块黑板、席地而坐就是课堂,学生骑马从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地方赶来上课。现在不同了,每年我的很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碌曲县藏族中学校长达布老说。

  位于秀美的国家自然湿地保护区尕海湖畔的尕海中心小学创建于1959年,是一所六年寄宿制学校,原址在尕海湖畔的秀哇村委会所在地,教室和宿舍都破败不堪。

  从过去的“马背”小学,到如今窗明几净的寄宿制学校,教导主任其将加亲身见证了这所学校的巨大变迁。他说,“刚来时只有三排房子,学生宿舍是大通铺,教师宿舍两人一间,平时漏风漏雨,很冷。用水要到半里外的水库提,冬天取暖烧的都是牛粪。”

  尕海中心学校校长才项介绍说,学校新校区除教学楼、宿舍等硬件设施外,还配备了现代教育信息化设备及实验仪器设备,“有了计算机室,老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授课”。

  尕海新学校还建有干净的餐厅、规范的医疗保健室,学生的住宿条件更是得到了改善,每个宿舍住8人,一人一张床,学校还为学生统一配备生活用具。

  六年级学生勒毛草正在宿舍看书,她说,以前冬天取暖烧牛粪,要去湖里提水,现在有暖气,还有自来水,可以随时打。

  在校门口,记者碰到来给孩子送东西的家长贡保南杰,他说,“新学校好,干净,漂亮,而且学费、饭钱都不要了,上学好。”

  目前,甘南全州寄宿制学校已有144所,寄宿生77320人。马仲表示,通过调整全州教育学校布局,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寄宿制学校已成为甘南全州,尤其是牧区县办学的主体。(完)

分享按钮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