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贫困学生餐补:从“免费午餐”走向“营养补助”

2011年11月01日 13:4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半年前,邓飞等500多名记者联合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共同发起“免费午餐”公益行动,倡议按照3元一餐的标准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掀起一股民间公益热潮。近期,新的好消息让这股“热潮”达到“沸点”。

  10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计划中首要的一项措施是: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约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

  “免费午餐”行动还将继续进行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我们没什么影响,我们不会得到一分钱拨款。‘免费午餐’行动将照常继续下去。”经邓飞授权,“免费午餐”行动协调委员会成员党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在电话中,他并未对这个“好消息”表现出巨大的热情,语气甚至有些轻描淡写:“这是一个好消息,但可能更多还是比较吸引媒体注意力,我们的计划其实还是照常进行。”

  他分析说,一方面,国家政策实施需要一个过程,从中央作出决定到拨款变成午餐被学生吃到肚子里,还需要一段时间,“可能要到几年后也说不定”。

  另一方面,国家给予的营养补助标准仅仅是一天3元钱,平均到一日三餐每餐才1元钱,距离“免费午餐”定下的3元一餐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无法取代“免费午餐”。

  国务院自1997年便已颁布《中国营养改善计划》,2001年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两免一补”,并逐渐提高补助标准。但据党军了解,到目前为止,这些政策都无法做到“全覆盖”。因此,“只要存在贫困学生营养午餐需求,‘免费午餐’就一定还要做下去。”

  “战略公益”达成第一阶段目标

  “民间爱心很可贵,但民间力量毕竟很有限。民间筹资几百万元、上千万元已经很不错了,而整体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的资金却是以‘亿’为单位计算。因此,政府行为才是问题的根治之道。”先后发布《我国贫困乡村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状况分析报告》和《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儿童营养项目的由来和成效》两份报告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早已如此预言。

  事实上,推动政府介入根治学生午餐营养问题,也一直是“免费午餐”团队的希望。

  党军透露,“免费午餐”发起团队的计划便是“希望政府在两年内接手”。在发起人当中,众多的媒体人、人大代表从一开始便决定要做的是“战略公益”,第一步是影响公共政策,正如现在所取得的成果;第二步将公共政策上升到立法层面,将学生营养保障变成像义务教育一样的“国家责任”;第三步是由国家全面负责学生营养午餐事宜,而原来的民间公益团队则回到监督者的位置。

  党军算了一笔账。据统计,到2006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寄宿生就已达到3000万人,要让每人每天吃上一顿3元的营养午餐,一天所需经费将近1亿元。“我们的能力是最多一天募捐10万元,满足3万个孩子的午餐。这样的募捐能力在民间公益领域已经很好了,但相对于需求而言,仍然远远不够。”他说。

  “免费午餐”计划实施至今,地方政府基本都是持支持态度,湖南新晃和广西马山两地政府甚至已经签约,为当地的“免费午餐”提供分别为1元/餐和2.5元/餐的财政拨款。

  不是所有公益行动都能影响政府

  “这是中国慈善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免费午餐”计划的成功,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前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所给予的评价可能比邓飞所想象的还要高。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免费午餐”是民间与政府良性互动的成功范例,应该引起民间公益对照反思,期待政府与民间的这种“默契”出现更多。

  对于如此高的评价,“免费午餐”行动协调委员会成员党军的态度还是一贯谨慎。“民间公益必须寻求政府允许、支持及合作,但决不是所有的公益项目都能够影响公共政策,如果真是那样,最后不是成了‘大锅饭’吗?”

  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显示,自上世纪中叶开始,美国、巴西、泰国、印度等国家便开始实施学校供餐计划,其机制从建立到立法完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印度用了20多年,我们才刚刚开始。”党军说。 南方日报记者 赵新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