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圆梦计划”有可喜的象征意义

2011年11月03日 16:01 来源:贵阳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继清华、北大公布自主招生新政后,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其网站上公布了自主招生政策,该校将在2012年自主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其中“圆梦计划”的招生对象锁定于“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这一限定引发争议,不少网友直呼“雷人”,“难道家里有人上过大学也成坏事了”?(10月30日《广州日报》)

  将“三代无大学生”作为考生被推荐条件之一,的确很新鲜,显得突兀甚至雷人,但细加分析其实并无不妥。“圆梦计划”属于人大自主招生范围,在此范围内高校拥有招生自主权,可以在考分之外另设一些条件,以招收更符合自身特色、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的学生,就像北大将“孝敬父母”作为考生被推荐的条件之一,这是高校应有的权力。人大的“圆梦计划”是一个特招计划,招生人数极其有限,有必要设定一些特殊条件以缩小范围,锁定特定的招生对象。打个比方,这就像政府财力有限,只能通过设定一些条件,将有限的补贴发放给特困人群,那些没能享受补贴的中高收入者,想必不会因此感到不公平,也不会诘问“难道收入较高也成坏事了”——收入较高当然不是坏事,只是你不必再享受政府特困补贴;家里有人上过大学更不是坏事,只是人大认为,家里好几代没出过大学生的农村考生更应该受到一些照顾,仅此而已。更重要的是,人大在“圆梦计划”之外的招生并不要求“三代无大学生”,其他考生仍可通过正常途径考入人大,就像收入较高者虽然享受不到特困补贴,但仍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

  有人可能说,为什么不把“三代无人做官”或“家庭长期贫困”作为考生被推荐条件之一呢?当然没什么不可以,只是与“三代无大学生”相比,两种选择实在没有优劣之分,就像政府有时选择向低收入者发补贴,有时选择向残疾人发补贴。“三代无大学生”,算下来,这些考生的家庭,大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没有出过大学生,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对农村情况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农村家庭出一个大学生,哪怕是几代人中出一个大学生,对这个家庭意味着太多,它意味着家族的荣耀、未来的希望、前行的动力。反过来说,好几代人都出不了一个大学生,则意味着向上流动的希望破灭,对“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心丧失,意味着“读书无用”重新抬头,物质和精神贫困世代相传……人大的“圆梦计划”就是要给这样的家庭一个梦想,一个希望,一份奋发向上的动力,一个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样的计划于情于理都令人动容,不应该受到过多质疑和指责。

  众所周知,近年来,农村孩子上名牌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小,名牌高校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城乡教育鸿沟越拉越大,以至于人们普遍感慨“寒门难出贵子”,这不仅是一种教育不公平,而且是一种社会不公平。在此情况下,今年清华、北大、人大等名牌高校推出的自主招生新政,都包含了向农村学生倾斜的招生计划,至少具有令人欣慰和欣喜的象征意义:一些名牌高校开始纠正“嫌贫爱富”的招生倾向,正在努力把缩小城乡教育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责任放在肩上。

  当然,从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新政看,向农村学生倾斜的力度还很不够,比如人大每年拟选定50所县及县以下生源好、信誉好的中学实施“圆梦计划”,平均每个省份不足两所中学,相较于城乡教育不公的严峻现实,其纠偏作用几乎是杯水车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象征意义值得称赞,同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高校还可做得更多、更好,希望更多高校参与其中,希望力度再大一些,让农村孩子有更多机会上大学、上好大学。(浦江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