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甘肃人大代表:建机制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现状

2011年11月06日 16: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甘肃天水11月6日电 (记者 张玉玺)“必须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解决教育不均衡发展现状。”甘肃天水市清水县轩辕小学校长贠少灵表示。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于3日至6日组织中央驻甘肃以及当地主要媒体,在甘肃天水市采访市县乡三级人大工作。作为天水市、清水县两级人大代表的贠少灵称,目前城乡学校的硬件条件所差无几,但教师配置方面还是做得不够细,由此导致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记者在基层采访了解到,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大多来自本村或者邻村,大多是一边务农一边上课。这些老师深造的机会大多时候只是假期学区统一组织的集中培训,很少有教师走出去学习。

  对此,贠少灵有一套解决的方法,她说,每学期把教师分批送出去培训,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开展老师备课、说课、讲课、评课赛,不仅对老师自身是展示,而且还提高了老师专业水平。

  作为校长的贠少灵平常也是每天忙着“充电”,她征订了全国有名的业务书籍,潜心学习,然后付诸到实际教学和管理中,她觉得多看多读很有效果。

  如此,3年前成立的轩辕小学成了全县教学质量的佼佼者,学生由最初的400余人发展到1152人,因此也带来教师数量不足的状况。“如果有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就不会出现农村学生向城区拥挤。”贠少灵认为,城区优秀教师完全可以采取“支教”方式去农村,引领或者带动农村教师业务提高。

  武山县一中校长杨兴海表示,经常去全国的名校学习深造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班上不仅老师去,而且有两名学生也去学习,回来后学生演讲,不仅老师提升了学生也受到很多启发,学习氛围就更加浓了。”

  “有些学生去打饭,手里都离不了书。”杨兴海说,这种精神在武山县广泛流传,只要进入武山县一中,如果算上专科,99%的学生都会跨入高校校门,“教学方法和方式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和全国著名的学校接轨,学生就不会输。”

  作为人大代表,这两位校长还认为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感恩、礼仪、孝道”要经常灌输,这就需要完善的教育督导,建立激励机制,在评价内容中加上德、美、体的教育,不能仅限于文化课,要引导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完)

分享按钮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