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校车超载现象频仍 学校怕担责成校方推广主要困扰

2011年11月18日 09:00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甘肃正宁校车事故发生后,17日,我省青岛、潍坊、聊城等城市对校车运营进行了集中检查。检查发现,大部分校车的运营状况良好,但也有少数超载,有的车辆在驾驶员、车况、车辆资质方面情况复杂,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17日,潍坊市坊子区交警大队坊城中队在潍坊市三马路小学进行校车规范检查时,查获两辆超载校车。其中,车牌号为鲁VD8279的客车核载31人,实际乘坐了60名学生。车牌号为鲁GD4487的客车核载44人,实际载客52人。

  17日,记者从聊城市交巡警支队获悉新处理的黑校车运营情况,其中一名车主将7座的小面包车拆掉座位,安装了用三角铁架焊成的条凳式座位,29个孩子面对面挤着坐在一起,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整个车中加上司机达30人。 

  据青岛市教育局安保处处长孙建国介绍,目前,青岛全市接送学生五人以上的车共1216辆,接送约4.5万名学生上、放学。其中,由政府介入和校园组织运营的车辆有665辆,而企业、家长以及个人自发组织的运营车辆有551辆,占总数的近一半。在这1216辆校车中,只接送学生,不参与社会运营,并且具有统一外观标识的校车数量只有255辆,仅占总数的20%。

  此外,济南、泰安等市也开始对校车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并开始了专门的整治行动。(记者 王笑 杨万卿 陈洋洋)

  “害怕担责”困扰校车发展

  省城仅11辆校车,家长接送仍为主要方式

  16日,甘肃正宁发生幼儿园校车撞车事故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济南各学校校车情况如何?17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济南市各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校车数量屈指可数。此前,济南市车管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济南市现有专用校车仅为11辆。

  历下区仅6辆校车

  17日,记者从济南市教育部门了解到,除了历下区有6辆专用校车、历城区有少量学生专用车外,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教育部门的相关人士均向记者表示,一辆校车也没有。

  历下区教育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该区只有6辆校车,均属于山师附小,其他学校没有。随后,记者从历城区教育局了解到,该区在乡镇学校有少量的学生专用车。“这些车不能叫校车,因为不属于学校财产,而是学校、家长和交警部门联合管理。”该人士解释说,这些学生专用车都是学校征求家长意见后,一起租用的,这些车辆统一标识和颜色,由交警部门统一管理。

  没有校车,学生如何上、放学?对此,多所学校的老师表示,一般由家长接送。据介绍,家长骑自行车、电动车,开私家车接送以及学生自行乘坐公交车,成为目前学生上、放学的主要方式。

  “买不起,养不起”

  采访中,多名家长表示,他们对校车持欢迎态度。但为何省城学校校车这么少?记者了解到,学校近、学校没有购买校车的资金以及担心出事是主要原因。

  据省城教育部门相关人士介绍,济南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是“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学生家庭地址一般距离学校不远,没必要用校车接送。

  除了距离原因外,“买不起、买得起也养不起”也是校车缺乏的重要原因。“一辆校车几十万,谁来出这个钱?”“即使学校出得起钱,车辆的保养费用等等怎么办?”

  而害怕校车出事担责也是众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难言之隐。一些学校老师向记者透露,现在一些学校虽有专门的车接送学生,却不会去相关部门登记,他们就怕“出事担责任”。省城教育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坦言,校车不像运钞车等属于特种车辆,归教育部门管还是归交警部门管?一旦校车出问题,谁来担责?

  校车推广正在试点

  记者采访了解到,省城校车数量的缺乏,给了其他诸如面包车等非校车车辆以可乘之机。

  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安全科的孙晓辉副科长告诉记者,一些家里没车、距离学校又较远的学生可能会拼车,在郊区及乡镇学校,也可能会有私人面包车等车辆接送学生。对于此种情况,槐荫区及天桥区教育局的相关人士也表示了认同。“这些车辆有无运营资质?是否存在超载现象?学校对此没有执法权,除了教育学生和家长,只能联合交警部门排查和整治。”

  17日下午,济南市教育局技术装备与学校安全处处长林钟告诉记者,关于校车问题,目前他们正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主要是针对济南周边县市区开展校车工作,做校车推广的试点,相关的方案也在制定中。

  近日,济南市下发了《关于开展学生接送车辆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集中开展排查和检验。(记者 李飞 赵伟 实习生 管庆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