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大学网络公开课:中外名师PK场

2011年11月23日 13:4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戴着耳机盯着电脑屏幕,也许不再是沉迷网游或网上交友——中国最好的大学正加入哈佛、耶鲁等欧美高校的行列,为成千上万的网民提供他们最精彩的课程。

  满足“窥探”高等学府的好奇心之余,许多人期待“网上大学”能带来教育质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教育部推出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11月初通过公共网络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这些课程涵盖信息技术、文化、建筑、心理、文学和历史等不同学科,由北大、清华和人大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提供。此外,不少高校也开始了自己的网络公开课开发。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邱雨欣刚刚在线学完复旦大学宏观经济学的网络公开课。她说:“复旦的老师和我自己的老师切入的角度不同,这加深了我对自己专业的认识,视野更开阔了。”

  作为经济专业的学生,邱雨欣也乐于学习网上提供的历史和文学课程,用于开拓自己的知识面。“通过网络公开课,我们的学习不再仅局限在本校本专业,可以接触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名师课程,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认为,网络课程的普及可以大大推进教育公平。目前中国的教育依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比如上海和贵州生均公用教育经费相差近10倍,短期内实现公平很困难。而网络课程可以大大缩小这些差距,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化。

  网络公开课也给许多早已远离学校的人新的学习机会。网民“阿牛”在公开课视频下面留言:“42岁,我的大学梦,正式开始了。”

  大学毕业已12年的IT工程师张威用晚上休息时间学完了24课的耶鲁大学公开课《博弈论》以及南开大学的《三国演义》导读。他说:“没想到工作这么多年,还能兴起学习的兴趣。主要是课程的主题很有意思,上网看又很方便,不用报名,不用专门到学校去上课,时间上比较灵活。”

  入选教育部20门公开课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本是学校为本科学生开设的通选课。授课的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认为,如果网民想了解北大是怎么上课的,网络公开课是比较方便的入门渠道,但是,网络上课缺乏现实课堂的师生互动,只能是辅助学习的手段。

  尽管这门课在爱课程网站上点击率排名第三,阎步克却认为,国外的网络公开课对中国学生更有意义。“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史知识,还有许多渠道,但是国外的大学课程,中国学生可能就较难接触,因此互联网发挥了更有效的作用。”

  无国界地域之分的互联网,也意外地成为中外名校名师的PK场。看过中外大学网络公开课的网民自然会对比一番。

  就读于华东政法大学的荣启涵是资深的网上学生,每天晚上回寝室都要看几课,一两周就能学完一部课程。哈佛大学的《公正》和《幸福课》、耶鲁大学的《古希腊历史简史》、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导论》都是她的最爱。

  “和国外的公开课相比,目前的国内公开课课程设置相对独立,缺乏一定的连贯性,给人‘讲座’而非‘课程’的感觉。”她说。“授课风格上,国内老师大多比较严肃拘谨,不够有感染力。学生都不喜欢死记硬背,希望教授能带动大家的积极性,真正理解知识,真正去思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中国高校本身的教育体制和授课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高校公开课传播。一方面,如果现实课堂的教学质量不高,这样的公开课放到网上更难与国外学校竞争,难以获得网民的欢迎。另一方面,讲课形式可能与国外公开课有很大差别,国外课堂上,老师更多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参与度较强;而国内公开课还是以灌输知识为主。

  南开大学教授陈洪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由于网络公开课本身的特点,内容上不宜过长、过多,注重引导和启发。公开课的课程内容在学术上必须准确,研究内容要有特色且处于学术前沿,但讲课则要让一般人能比较轻松地接受。

  根据美日的做法,网络公开课不仅是公布教学视频,还提供参考阅读书目、实验指导材料和讲义文档等资料。目前,教育部推出的网络公开课仍是现实课堂的视频,尚无相关的学习资料。

  “我对国内的网络公开课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课程内容能按学科分门别类,更加清晰和系统,也希望制作方能广泛收集观众的意见,根据反馈不断改进课程质量。”荣启涵说。(记者傅双琪 顾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