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80后山村女教师坚守乡村小学 花季少女最怕寂寞

2011年11月28日 21:23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已是小雪时节,记者从江西新建县城骑摩托车沿着320国道一路向西,在新建县西山镇,拐进西乔公路,再一直向着红桥、合上村的水泥公路跑,到合上喻家村,见着路边的合上小学。从合上小学沿着山脚水泥路再向前跑2.5公里,万雪花所在的合上塘坊村就到了。

  这是西山岭下深处的一个村庄。在村口大株树下,合上小学塘坊教学点呈现在人们面前。如果不是村民提醒,没人知道这就是教学点。1位女教师,18名学生,还有两间总共只有30几平方米的小教室。虽然四个窗户破破烂烂,然而这里却是孩子们的温馨港湾。

  老师派不过来,只好坚守

  西山镇合上塘坊村与安义县乔乐乡、奉新县赤田乡、高安市大城镇交界,距西山街有20里,离合上小学也有近5里路,合上小学教学点就扎在这里。这个教学点有两个年级,2005年秋季之前是一个一年级、一个二年级。合上小学开办学前班后,这里改为一个学前班、一个一年级,负责接收合上塘坊和余家两个自然村的学龄儿童。其中,余家自然村离塘坊教学点也有近两里路,且还没通水泥公路。

  这是一个没有围墙、只有一层楼面两间教室的小学教学点,第一间堆有两张损坏的课桌,靠里的教室摆着两排破旧的课桌,其中,靠窗户边的那排是4张,里面一排是5张。由于是周末,孩子们都放了假,凳子都仰天打放在课桌上。万雪花老师指着有5张课桌的那排说,那是10个学前班的,4张课桌的那排是8个一年级的。现在天冷,两个年级就挤在一个教室里。在教室门外,学生们用扫帚扫出一块不到10平米的空地,教室后面的大树下则栓着几头正在反刍的水牛。

  万雪花1981年生,今年30岁,她是1999年秋季合上小学招聘代课教师时做的一名代课教师。起初她在合上完小,由于刚分来的正式教师不愿教低年级,她就承担了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任务。

  2003年秋季开学,合上小学教学点的邓老师退休了,于是组织上就把她派到这里,这一派就是8年。从合上完小到教学点,万雪花第一感觉就是累。在完小,她最多教两门课程,而且一天当中有一节课休息。而到教学点,她一个人却要承担两个年级四门课程任务,且从早到晚一个人连轴转。

  苦、累都不说,22岁的万雪花最怕的就是寂寞。从热闹的完小到教学点,整个学校就她一个人,连个说话谈心的人都没有。教学点建在大树下,遇到打雷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自己就提心吊胆,她多么渴望能有一个人接替自己。

  刚来时,万雪花年年盼。可自从全县招聘教师后,从上面招聘到合上小学的老师都留不住。合上小学校长喻光龙告诉记者,这些年合上小学年年招老师,那些招过来的,呆得最长才两个学年,大多数只呆一个学年,短的看了一下连到都没报就走了。完小都招不到老师,教学点谁又会去呢?老师派不过来,万雪花只好坚守。慢慢地,万雪花也逐渐适应了这样的教学,调回完少的愿望不再向以前那样强烈了。

  “教学点硬件差,但教学水平不能落后。”这是万雪花给自己定的标准。上语文、数学课,她总是结合农村孩子身边的事物来教,让学习更具生活气息,寓教于乐。喻校长说:“万老师很敬业,工作特别认真,全校七个班这学期期中考试,万老师所教的一年级比本校一年级平均分高出好几分,且优秀率、良好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一年级学生邓爱琴听到万老师在学校就跑过来玩,我问她期中考试考了多少分,她腼腆地告诉我,语文86,数学93。为了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尽力接受更全面的知识。2009年,万雪花还通过自己努力,取得了电师大的大专文凭。

  患病了,都不能休息

  万雪花的娘家是西山镇石堎万家村,她有七姊妹,自己排行老四。1997年,刚刚高中毕业的万雪花回到家里,由于前面两个姐姐在镇上学裁缝经省轻工业厅介绍到日本打工,两年赚到30万元。因此,万雪花毕业后也在镇上学裁缝。

  万雪花的丈夫叫徐森联,当时在镇农技站。在学裁缝期间,她俩谈上了恋爱。因此万雪花没有像姊妹那样去日本打工,而是随着徐森联留在家里。1999年,万雪花和徐森联结婚。刚好那年合上小学招聘代课教师,万雪花就这样成了合上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的时候,比雪花大7岁的徐森联,分流到了合上小学,也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

  当上代课教师的万雪花很上进,再加上有高中学习的知识底子,因此,她的教学深得学生们的喜爱。就是到教学点,她所教的班级成绩一直处在学校前列。

  雪花不仅教学任务重,而且丈夫家的家庭负担也很重。徐森联有两兄弟,森联老小,哥哥在外务工。67岁的父亲徐济禹和63岁的母亲刘爱英跟徐森联家过。徐森联还有一个78岁的伯伯,是五保户叫徐济有,由政府供养他们照顾。

  徐森联的父亲有病做不得重事。在上世纪70年代村里烧土砖窑做工的时候,徐森联父亲中了暑,由于当时穷没有钱及时根治,因此落下了病根。母亲刘爱英常年生病,不是冠心病,就是结石病。去年,还做了一次尿结石手术。因此,家里的家务就落到万雪花身上。

  “侄媳妇对我很好,我生病的时候,她又是端饭倒水,又是在床前伺候照料,这是我家前生修来的福啊!”78岁的徐济有说起万雪花来,直竖大拇指。

  今年正月初八晚上天寒地冻,徐济有起床解小便,不小心从床上摔了下来。老徐年纪大,再加上天冷,摔下来就爬不上床,坐在床下叫了近两个小时,胞弟徐济禹似乎听到哥哥房里有叫声,连忙跑过去,一看哥哥坐在床下,吓得连忙叫来儿子、儿媳。万雪花赶紧去厨房烧开心,稍后用塑料瓶灌满开水,放在大伯的腿上、胸前和背上,终于把大伯救了下来。

  万雪花教学、做事不要命。2009年3月,她发现自己两个乳房有些痛,于是就和丈夫利用星期日到省妇幼保健院做检查,由于不知道专家门诊就是星期六上午一上午,因此这次她俩扑了个空没检查成,于是只好等下一个周末。在三姐的帮助下,万雪花买了专家预约卡,一检查发现是乳腺瘤。

  这一下,可把家人急坏了,家人连忙劝她去做手术。可倔强的万雪花不想耽误学校孩子的课程,于是狠狠心、咬咬牙,一直挺到放暑假7月4日才做手术。“自己患病了,都不能休息。”一想到妻子繁重的教学、家庭负担,徐森联就感到很愧疚。

  山里孩子大都是留守孩子,他们离不开我

  “西山岭下塘坊村,山大沟深穷山窝。上学吃水行路难,有女不嫁合上坡。”这是过去对合上村人生活的写照。如今,合上村人为了寻求新生活,大多数年轻壮力外出打工去了。塘坊自然村和余家自然村有650多人,留下的只有一半,且绝大数是老人与小孩。

  万雪花告诉我,他班上的18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的母亲在家里照料,其他孩子的父母都是长期在外。农忙的时候,他们的爷爷、奶奶都忙不过来,哪顾得上孩子。眼看着孩子中午受饿,万雪花不忍心,就把他们领到自己家里来吃饭。“我爱孩子,孩子们爱我,我都离不开这些孩子了。”万雪花激动地说道。

  “一个都不能少。作为教师,就要有份责任,组织让我坚守下来,我就要坚守下来!”塘坊村、余家村离合上小学都比较远,4、5岁的孩子每天走来走去吃不消。因为有了这个教学点,合上村每年适龄儿童入学率都达到100%。

  拿着最低的工资,从事最高尚的事业。万雪花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才120块一个月,以后180、330、520,去年开始才拿660块钱一个月,她们代课教师执行的工资标准是县里的最低工资。尽管这样,万雪花还是比较高兴,毕竟是国家财政给的工资。

  “3岁半的小余欢喜欢跟我撒娇,已经到完小的同学回来就上我家来玩,下课之余学生们与我做游戏……”万雪花体验到工作的无比快乐。尤其是乡亲们的信任和尊敬,让她毅然地坚守下来。

  谈起乡亲们的信赖和尊重,万雪花很是兴奋与高兴。她告诉我,有时候她中午洗衣服时间紧,邻边的大婶、大姨就会过来帮她洗;自己教学任务重,到菜园子里时间少,邻居就会把菜秧给她,还捎上一把鲜菜;有时候,年老的乡亲收到面值大的钱,也要让她过过目才放心;山里人上辈读书少,秋收时卖谷子,还请她帮算一算;那家若是外出中午不得回来,还会请她帮照看孩子……

  其实,万雪花要出去打工还是有条件和机会的。雪花的大姐、二姐、三姐以及四妹都去日本做过裁缝,都有一笔雄厚的打工收入。大姐、二姐利用这笔钱在广东虎门开了两家卷匝门店,生意一直很红火。两个姐姐读的书少,都希望读的书多的四妹过来帮她们做帮手。

  万雪花舍不得离开这里的孩子和家里需要照料的父母,尽管手头紧,她和丈夫还是靠自己的勤劳赚钱。现在,万雪花家养了30头猪。为了做到上课、养猪两不误。夫妇俩每天5:30起床,一个烧饭,一个就去喂猪;早上8:30上课,她们每天在8:20准时到校。中午,雪花烧饭、洗衣服,丈夫则去打扫猪圈。下午4:50下课后,雪花在家改改作业和辅导女儿,丈夫就到菜园子里和猪圈里忙活。

  紧张的生活过得充实而忙碌,万雪花的心也就越来越沉下来。唯一遗憾的是,这里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学习不够关心。不过,她还是有许多高兴。在完小读五年级的女儿小心悦个个学期拿先进;从教学点走出的孩子通过她的教导,从懵懵懂懂成长到能握笔、写字;也有家长偶尔会打电话给她,过问过问自己孩子的学习。

  在采访中,我还见证了夫妇俩的乐观向上。徐森联的父母住在一幢80年代的破旧平房里,她俩在平房后边建了一层50平米的小楼房,生活尽管清苦,但她们丝毫没有流露放弃。在徐森联家,夫妇俩用自己采摘的野生金银花泡茶招待我。徐森联说:“这野生金银花刚采摘泡茶香香的,还带着一股淡淡的甜味,特别润喉。我们西山岭下每年春夏之交开得漫山遍野都是,很美!”

  徐森联的话还有韵味。中午离开万雪花家结束采访,我在路上想,这西山岭开得漫山遍野散发淡淡幽香的金银花,不正是那些工作在大山岭下默默奉献、撑起大山希望的老师们么?(蔡福津 叶启橡 陈新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