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家长欲送3岁儿子留学新加坡 留学低龄化再引讨论(3)

2011年11月30日 14:1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低龄留学那些事

  从不后悔一个人

  赴英读书

  讲述者:CJ

  年龄:23岁

  出国年龄:14岁

  留学国家:英国

  今年是23岁的CJ留英的第9个年头。回忆往事,CJ百感交集:“当时我14岁,正处在初二升初三的时候。我各科成绩都不怎么好,爸妈也比较头疼。”CJ的父母从事金融业,经过一番讨论,决定将CJ送到英国去读书。

  “那时我爸妈直接问我,还想不想在国内读书,我说读书没意思,不想读。爸妈就说,你不喜欢呆在国内,那就让你出国读书;你最差的科目是英语,那就让你去最需要英语的地方。”CJ说,他也不知道最终自己为什么会答应,“可能是处在叛逆期,一是感觉爸妈认为我不行,我就想迎难而上,二是感觉可能国外会比国内好玩”,就这样,在国内上了3个月的英语补习班后,CJ一个人带着两大箱行李踏上了留英之路。

  然而,留学之路并不像CJ所想那样“好玩”。“当时我的留学中介给我联系了一个寄宿家庭,但是我去了才发现碰到了一个黑房东,之前谈好的日常服务样样都要另外收费,我只好通过学校重新再找一个可靠的寄宿家庭和监护人,这是一个繁琐而痛苦的过程。”之所以说过程是痛苦的,主要还是语言问题。“那时感觉很无助,无论是上课还是日常交流都成问题,真的听不懂,但幸好学校安排了我们上语言班,而且后来在和房东交涉的时候,学校也安排了一位中国师兄做我的临时翻译,这才算熬过了那段过渡期。”

  CJ坦言,他没有很浓的思乡情怀,反倒是他母亲几乎每周三四通越洋电话嘘寒问暖,“刚刚开始吃不习惯英国的饭菜,自己也不太会做饭,而且课业的压力也很大,老师每周都会安排我们看三四本厚厚的书,还要写读书心得,哪儿有时间想家?”CJ说,当时他没有多少同伴,只有两个同龄同校的中国朋友可以相互倾诉心声,分担忧愁。“语言不好,文化也不同,很难和外国朋友交心的。”

  经过这几年磨练,CJ已经完全适应了英国的生活,也很喜欢英国,有了自己的英国朋友。目前,他选择了电影专业,也拿下了本科文凭,目前在伦敦从事摄像师职业。CJ说,他一点也不恨父母,虽然父母很“狠”地将幼年的他送到了举目无亲的英国,但英国的学术氛围和社会风气让他觉得很舒服、很自在,他从不后悔一人赴英读书。

  对于父母是否应该在孩子年幼时将他们送出国的问题,CJ称,除非是全家一起移民,否则他不建议让小孩很早出国。他告诉记者,他曾听朋友说过,有跟他们一样年幼的孩子出国之后全然不顾学业,找人代考代写论文,而自己则挥霍家财。“英国的大环境很不错,但是孩子的品行和适应力,是他能否在国外得到良性发展的关键。”

  不抗拒留学低龄化

  孩子个性是关键

  曾经留学者:

  记者就留学低龄化的现象采访了3位有过留学经历的青年,他们均认为,在家庭经济情况允许的前提下,不反对让低龄孩子留学,但是有两点必须考虑:一是孩子的个性是否符合独自出国的条件;二是父母究竟肯不肯彻底放手,让孩子在国外自由发展。

  “我想让我的孩子在一个倡导自由竞争、能力优先的环境下读书、长大。”从事品牌营销工作的王先生坦言,他的想法可能过于理想化。王先生在新西兰读的本科,在英国念了硕士,刚刚回国工作之时,的确有点不适应这样的大环境,“但人是可以适应环境的,特别是成年人。但在我有能力让孩子体验到另一种相对比较宜居的环境,我还是愿意让他享受。”但王先生强调,他首先会考虑全家移民,然后再让孩子从出生起就在国外生活。如果实在没办法达成,他更愿意让孩子在高中升大学时出国留学。“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已经成型了,可以放心让他出去闯荡了。”

  从事传媒行业的张小姐和郭小姐都是在国内念完本科后,才出国读研的。郭小姐称,经济条件是她首要考虑的因素,她不赞成将年幼的孩子送出国,“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还不懂事的孩子。我不反对,但感情上很难接受。”同时,郭小姐认为,无论大家怎样抨击国内“填鸭式”的教学质量,但国内孩子的知识架构是过硬的。她赞成孩子出国念大学,“有了国内教育打下的坚实基础,大学再接受西方高等教育,这样会事半功倍。但郭小姐也强调,她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在她告知孩子出国的利与弊之后,孩子主观上依然坚持要出国,她就不会拦着。

  “我不反对留学幼龄化。很多家长让年幼的孩子出国的初衷,会希望孩子以后留在国外发展,但随着家长的年岁增长和思念孩子的感情泛滥,往往最后会让早已适应了国外社会的孩子重回身边,这样反而有碍于孩子的事业发展。”张小姐认为,让幼龄孩子出国这一重要的决策,除了需要孩子本身要有乐观向上的外向型个性,更需要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和家长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她同样主张孩子应该在高中上大学前或大学期间出国读书,对一些大学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推行的“2+2”课程也比较推崇,“大学前两年在国内读,后两年去国外读,然后让孩子自行选择是否继续在国外深造下去,这也未尝不可。”

  统筹:孙颖 采写:孙颖 张西陆 实习生 李少锋 摄影:周游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