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非强制的“师德读本”为何仍惹争议

2011年12月01日 17:56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制度和标准,因其刚性原则,所以本只适合那些纯技术性易操作可量化的领域。而在一些难以用技术标准量化考核的纯主观范畴——如道德伦理,此类技术规范,就会显得不伦不类。

  因为,对道德伦理的界定,本就存在难度,若再试图以生硬的不近人情的技术标准来对其进行约束规范,大概就只会显得既外行又惹人反感。比如,对于“师德”,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契合个人经验的纯主观认知和定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传道授业,率身垂范,导人向善。这些都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关于教师和师德的大众印象。

  但是,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偏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非要将莫可名状的“师德”量化为一二三四的考核细则,并欲以此规范师德。那么初衷与实效,只能相去甚远。下面就有个实

  例:广州教育局日前就专门发布《广州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该读本要求教师“办公室不放亲属照片”、“不穿带洞的毛边牛仔裤及破洞丝袜”、“不要露出一节长毛的小腿”。

  可以想象,这个师德读本一面世,受到的首先是一片非议之声。有教师觉得管得过细,认为必将扼杀个性。面对舆论,教育局官员认为,读本仅是行动建议,并非必须遵守。这个表态当然还算识时务的明智之举,表明他们还没有自大到以为可以用巨细无遗的强制性细则来“匡扶”师德。

  虽然这个“师德读本”不是强制性规范,但从反馈来看,舆论仍是一边倒地排斥这个规范。一是情绪化抵触这种将道德的事儿纳入量化的考核制度,哪怕是非强制性的;二是,“办公室不放亲属照片”、“不要露出一节长毛的小腿”等诸如

  此类的细节条款,有些极为不靠谱,完全和“师德”不搭界。体现的并非以人为本或以德为本的原则,而是单纯为了管制而管制的禁制思维。

  从人伦人性角度讲,亲属照片可视为一种精神寄托,非同于一般装饰性摆设。特别是,当该亲属对自己意义非凡时,更是如此。在这一点上,不分国界不论种族,人类情感是相通的。你可以从世界各地影视文学作品中看到此类感人细节:怀表、钱包夹层里、泛黄书页中那张亲人的照片,成为主人公历尽劫难逃出生天的最后情感维系和精神依托。

  对此,上述“师德读本”不加区分地一禁了之,显然是粗暴无礼的,当然会惹来反感。而关于衣着方面的一些要求,也有过度干涉之嫌。其实,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只要不明显违背基本社会礼仪的行

  为,都只关乎个人审美意趣,而不用动辄上升到道德伦理层面。穿什么衣服化什么妆,真的不关乎师德。吊诡的是,反倒在一些真正关乎德行质素之处,这个所谓的职业道德规范却又故意装聋作哑,显得导向模糊价值暧昧。

  比如,“不收礼”本该是不容含糊的刚性原则。但读本里却倡导:“遇到家长送礼不好拒绝时,不妨旁敲侧击,举些案例作挡箭牌,比如最近这些事情查得挺紧,某校长就因收礼丢了位子,不能在关键时刻让人误会……”如此半推半就欲拒还迎的云山雾罩,实则是故意混淆师德规范的价值内核。

  在一些无关宏旨的穿衣戴帽上故意刁难,百般苛责,而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却态度不明,暧昧夹杂,这样的所谓师德规范,完全不合职业道德伦理,不招致非议,那才怪了!(评论员 李晓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