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由“虎妈”“狼爸”想到两位科学家

2011年12月16日 17:55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蔡美儿因其《虎妈战歌》而被称为“虎妈”,近期又出现了国内版的“狼爸”教育,两种类似的教育模式成为耐人寻味的教育案例。

  其实,现在讨论这些模式的前提未必正确,因为教育的对象还很年少,他们的人生是否成功尚不能论定。我们不妨尝试研究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

  有两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进入了我们的视野: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和出身贫寒但却坚韧执着的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他们成长道路不同,但他们所接受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却是相同的:引导和启发、宽慰和支持。

  丁观海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也是多所大学的教授。当问及如何把儿子丁肇中培养成科学家时,他说就三个字“不管他!”在诺贝尔奖获奖前夕他又谈到,从不强迫儿子读书,一切任其自由;从不忘记分担儿子挫折时的痛苦,随时随地安慰和鼓励他。

  丁肇中在《怀念》一文中详细回忆了父亲对于自己的引导和教育过程,他说:“非常值得感激的是,我的父母从来不管束我,而总是激励我的兴趣,他们不像许多中国父母那样强求他们的子女在学校中得到好分数。”“在我少年时代就引导我认识了伟大科学家们的工作和成就,对于我所做的一切总是给予很大的支持。”

  他接着回忆起两个成长的重要时期。一是在7岁时,“父亲常常向我讲述上世纪及本世纪的一些伟大科学家”,“可能正是由于童年时的这些印象,使我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二是在高中时,“父亲继续和我讨论关于牛顿、麦克斯韦、冯·卡门及其他科学家的生平以及他们的伟大贡献。他给了我一本关于法拉第生平的书,这本书对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父母一方面是引导和启发,另一方面是宽慰和支持。丁肇中在《100元美金与诺贝尔奖》中记述,当初他曾嫌弃被保送的台南的成功大学是二流大学,曾期望联考拿个“状元回来”,但语文和英语考差了。在这段“黑暗时期”,他爸妈每天都会不停地安慰他“算不了什么!”

  这种引导和宽慰的方法,在美国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母亲身上同样得以体现。经爱迪生授权的传记作家曾写道,爱迪生在追忆感恩母亲的“伟大”与“卓越”时,每次都是眼里噙满了泪水。爱迪生的母亲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爱迪生曾听完“火”的故事,就真的在屋里点火。他还长时间观察母鹅下蛋的过程。别人认为他是一个“呆子”而奚落他,但母亲却热心的鼓励他坚持自己的“任何爱好”。

  总之,这些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启示我们:教育子女最好的方式之一是引导和宽慰,而不是像“虎妈”“狼爸”那样做“神童制造商”。任国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