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小雨家的“新希望”--访北京打工子弟学生

2011年12月20日 09: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电 题:小雨家的“新希望”--访北京打工子弟学生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阿姨,我叫小雨,你是来找我爸爸的吧?”冬日北京的傍晚,气温已经降至零下,推开北京北五环外京藏高速路边环三旗建材城石材区一扇低矮的房门,一个悦耳的童音扑面而来。

  没等来者答言,小家伙一阵风似地跑了出去。露天场院里堆着各式各样石材,小雨的父亲就在雾气和粉尘中忙碌。

  不一会儿,一个30来岁的男子随孩子走进屋内。“你儿子真乖!”记者随口赞道。

  “阿姨,我不是男孩,我是女孩。我刚剪了头发。”记者这才有机会仔细打量这个穿着“新希望学校”校服的“假小子”。齐眉短发,单薄身材,显得身上的校服晃晃荡荡,小眼睛一笑就眯成了一条缝。

  小雨今年9岁,她的学校离所住的地方骑自行车15分钟。早晨7点,妈妈胡金清把小雨从头到脚包裹严实,骑车送她去上学,下午4点半再接回来。

  本来以前有校车接送,只用付每月35元人民币车费,可是因为接二连三的校车事故,小雨所在的学校也加强了校车安全管理,严禁超载的“直接后果”是车费增加,小雨每天要花6块钱上下学,一个月就是180元。胡金清决定自己送孩子上学,剪发也是为了让孩子早晨能更快些。

  小雨每天中午在学校吃一顿饭,5块钱,只有青菜和米饭。胡金清看过孩子们在一块儿吃饭,小雨吃得慢,根本吃不饱。她每天6点起床给孩子包饺子,“尽量喂饱,还带点装在饭盒带去学校吃。下午回家再补充点。”小雨妈妈指着桌上满满一杯酸奶告诉记者,虽然生活俭省,这个家庭从来不忽视孩子的营养。

  尽管全班50多个同学挤在狭小的教室里,尽管学校吃得不算好,小雨还是喜欢上学。“学校有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课,还有英语课。”小雨认真地翻开英语课本,告诉记者她已经学到了第7单元,并兴致勃勃地朗读开来:“Beihai Park, Beihai Park,北海公——园;Beijing Opera, Beijing Opera,京——剧,Spring Festival, Spring Festival,春——节。”最后两个字一定是拉长声调的,听上去琅琅上口。

  事实上,小雨的单词发音并不标准,这种唱读也没法培养孩子的语感。小雨的父亲黄元德说,“没办法,这个学校教学质量不行。之前的那个好点,可是这学期开始就不让办了”。

  黄元德所说的“之前的那个”就是位于海淀区东升乡的红星小学。这个海淀区规模最大的打工子弟学校不久前停办了。之后他们联系的公立学校不是招生已满,就是在七八公里之外太远,只能送到这个离家较近的新希望学校来,学费也从每学期600块涨到了800块。这个学校也因为大量接收小雨这样的孩子,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

  9岁的小雨跟着父母从老家河南信阳到深圳,又从深圳来北京,年纪不大学校换了不少,现在仍上小学二年级。胡金清说,小雨的姐姐没跟着父母念书长大,一直是心里的遗憾,不想让小雨也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好在这个学校是9年制(小学初中连读),初中毕业后去哪里上学,就是很远以后的事了”。(完)

分享按钮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