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摒弃庸俗化、工具化的办学之路

2011年12月22日 14:3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传统发展观是一种“工业文明观”和“工业实现观”,它以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主要尺度,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是现代化实现的标志。在现实中,这一发展观表现为对高速增长目标的强烈追求。这种发展观传染到教育领域,自然就表现为对教育发展单一“指标”的追求。学校作为教育事业的基本单位,其发展观聚焦在外在的、阶段性的可测量指标上,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国际上看,由于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一些国家的学校制度和相应的治理结构模式也各有不同。但无论是什么模式,这些国家的学校发展模式都逐步摒弃了庸俗化、工具化的办学之路,都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发展理论范式。我国各级学校起点低、基础差,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已经普及,高等教育则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正是由于这一快速发展,同时带来了学校发展的不适应。人们对学校办学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受到了各种思潮的影响。人文精神被科学主义遮蔽,理想主义被现实主义遮蔽,超越精神被实用主义遮蔽,功利主义的利益效应和效率意识充斥在学校的各个角落。

  在这些违背办学规律的思潮影响下,关于学校的政策也常常被异化,表现为学校自觉不自觉地采用竞争的手段,封闭于习以为常的纯理性世界而偏离了作为自身根基和意义源泉的生活世界,教育产业化、教育行政化、教育工程化等各种思潮和行为甚嚣尘上。国际经验表明,适度借鉴产业、行政和工程管理方式有助于规范学校管理,但如果以此为主导则不能支持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增长的极限”也将会不期而至。

  “发展范式转换”是在原有范式遇到靠其本身的自我调整和精致化无法解决的挑战时发生的。因此,在范式转换的过程中,只有对挑战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发展理论范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开展了跨学科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综合发展观”。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新发展观》一书中指出新的发展观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随后,又有学者提出人类正处于“第三次大转变”的关键时刻,旧的工业生产方式走到了尽头,今后人类的生存发展已经不能依靠物质资源,而是主要依靠挖掘人类的智慧资源,并称这种文明为发展的“生态化”。这使人类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种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价值取向、以生态学的系统观为指导、以人的智力资源为基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和谐共生发展观已悄然兴起。以这种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已转变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研究自然世界本身。同时,要将人的价值的实现程度作为发展的评价性指标,将人的价值的实现程度作为发展的实效性指标。由此看,人正成为发展理论新范式的核心词汇。正如教育规划纲要中所表述的,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别的什么指标。

  以这种新的理论范式为指导,《学校发展论》一书为构建我国学校发展理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历时5年终于成书。该书把论述的核心聚焦在学校组织变革、学校发展模式、校长领导力、教师共同体以及大学和中小学合作问题上,从学校组织到发展模式,从校长到教师,再到大学与中小学发展,形成了以合作为基础、和谐共生发展范式为主导的学校发展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北京师范大学 顾明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