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教育产业化致招生乱象频出 技校陷窘境教师背任务

2011年12月26日 09: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所国家级重点技校的困惑:今年计划招生3000人,实际只招到914人,学生哪里找

  校长教师人人都有招生任务  

  “走进千家万户,用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踏遍千山万水,招来的学生千姿百态。”福建一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的副校长如此描述招生之难。

  这位王姓副校长感叹说,以前招生是人家求上门给我们送礼,现在是我们踏破门槛给人家送礼。

  这种转折始于1998年。“之前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一样都是统一招生,之后实行统一招生和自主招生相结合。”王副校长认为,教育产业化导致了目前的招生乱象。

  随着生源逐年减少,普高持续扩招,民办校花钱买学生,公办中职学校的招生越来越困难。据王副校长介绍,今年该校的招生计划是3000人,发出录取通知书5000多份,但实际只招到914人。“招生是一个学校的生存之本,可这些年我们都没有办法完成招生计划。”

  王副校长抱怨说,技工学校的招生是难上加难。按照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技工学校归劳动部门管理,而掌握生源的中学属于教育部门管理,这就不可避免地与教育部门管理的职业中专、职业高中、高职等学校面临争抢生源的问题。“技工学校在招生时经常受到不平等待遇。尽管从政策层面上不存在‘行业保护’,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一些地方为了保护本地的中职高职生源,不让我们进入中学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招生宣传,我们的招生简章也很难通过学校的途径送到学生手中。‘不让技校进,不让学生出’,这种做法就像有的老师概括的那样,‘防火防盗防技校’。”

  中学难进怎么办?王副校长说,该校不得不花钱在各地的招生指南上登招生广告,但效果不佳。今年统招报名的学生将近400人,但实际到校注册的还不到100人。“统招就像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们主要是立足自主招生。”

  于是,全体教职员工齐上阵,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招生。“校长每人至少负责招5个学生,科级干部招4个,教师每人也要招两三个学生。全校200多名教师,这样就能保证招到700多个学生。” 王副校长说,在学生申报学籍后,将给完成任务的教师兑现招生“宣传费”。

  福州一所公办中职学校的戴姓教师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也给教师分配了招生任务。“校长要求每个老师要招到3个学生,完不成任务的,要到讲台上说明为什么招不到人。”戴老师说,学校把暑期两个月的津贴集中起来作为奖励,“有一个老师招了20个人,拿到了6000元”。

  戴老师透露,一些初中学校甚至采取“绑定”措施,迫使学生去读中职学校。“学生不到中职拿就读证明,就拿不到初中毕业证书”。这么做,一举两得——初中校有了巩固率,中职学校也有了稳定的生源。

  尽管如此,中职学校还是招不满学生。“有一年,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只招了3个人,旅游专业招了4个,只好把他们合在一起上课。”戴老师说,通过这种“拉人”的方法招来的学生,多数上课不听,他们或玩手机,或打瞌睡,或大声讲话。“我只好把爱听课的少数几个同学集中在一个区域,讲给他们听。”

  王副校长认为,学生不愿到中职学校就读,主要是观念问题,家长的“面子问题”。“许多家长觉得孩子上技校,出来就是当工人,没前途。去年福建高考录取率在九成以上,高中毕业上大学轻而易举。即便上了成人大学,在一些农村的家长看来也是一件很风光的事,也要大摆宴席收红包。”

  “在就业市场严峻的情况下,有一技之长的技校毕业生反而比较吃香,因为许多企业缺的就是技术工人。我们学校毕业的一些学生被中国移动、福耀玻璃等上市企业录用,起薪就是2000多元,比某些文科类大学生的薪水还高。”王副校长介绍说,我们在招生时,到农村挨家挨户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读技校的性价比和就业前景。“上技校只要读3年,而且就业有保障;读大学连同普高要7年时间,出来找工作也不容易。另外,读技校第一年学费全免,每个学生每年还可以获得1500元的国家生活补助。在我校注册入学,入学后可获得相应学制的学生平安保险,并获赠床上用品和生活用品一套。同时入学后即和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校方承诺跟踪服务3年。”

  王副校长说,并非所有的专业都难招人,有的专业热,有的专业冷。“比如我们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原计划招两个班的学生,结果招来了5个班,数控专业也由两个班扩为4个班,而旅游专业则由3班减为1个班。”他认为,公办学校的师资、设备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只能“顺应市场,提前布局”。“像我们新设的物流专业,明年应该比较容易招到人。”

  由于招生越来越难,这所具有33年历史的老牌技校不得不面临转型。据王副校长透露,该校将不再仅仅招收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而重点转为面向所有企业、所有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培训,这样就解决了生源少的根本问题,从而扩大了学校的生存空间。(记者 陈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