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识教育之父:讲半部孟子胜过讲一部哲学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国通识教育之父:讲半部孟子胜过讲一部哲学史
2009年08月26日 14:35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通识教育是西方成功的教育模式,但是在中国推广了很多年,却看不到多少成效。前日,记者针对目前通识教育推广中的一些问题与有“中国通识教育之父”之称的甘阳教授进行了对话。

  资源不足好课变成烂课

  记者:通识教育在国内大学推广了多年,但是成效甚微,您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甘阳:我觉得关键是资源没有优化配置好。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中大今年共招收了8000多名新生,这个数字比哈佛大学所有的本科生总数还多,但哈佛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量是中大的十倍以上。

  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美国很多大学教授同时是多个系的教授,同一教授的课可以成为5个系的主要科目供学生选择,但在中国这不可能。

  在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想找最好的教授去讲课,但教授往往又只属于一个系,这注定通识教育难以持续下去。最好的老师挤出时间来开通识教育课,开始效果很好,但是没办法持久。勉强开下去,或找老师代替,久而久之质量不断缩水,学生也不愿意选,好课最后都变成了烂课。

  因此,推广通识教育,关键是优化资源配置,别让好老师限定在一个系,他的课面向所有学生开放,而他的负担并没有增加多少。

  大学课程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记者:有人认为,现在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够,原因是国内大学教学课程设置较少?

  甘阳:很多人认为中国大学的课程比国外大学少,其实不然。现在国内一所综合性大学一年的课程可达两三千门,哈佛大学只有1100到1200门课程,但哈佛有将近一半的课程是可供不同系共享的,这是国内大学无法比拟的。

  国内大学的课程要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中国的本科每个学期都要上12到15门课,但哈佛四年只要学32门课,每个学期4门课。耶鲁大学四年也只学 36门课。不要以为美国的大学很轻松,他们有很多作业,还有很大的阅读量要求。国内大学课程数量已经足够了,只是在重视课程质量方面有待提高。

  中国教育要解决四个问题 

  记者:您觉得目前中国教育的问题是什么?

  甘阳:我觉得中国教育现在急切需要回答好四个关键问题:进入高度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维持精英教育水准;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做到课程少而精,避免多而烂;在高度功利化商品化的工商业社会中,如何使大学保安静、持相对不功利,远离商业化;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兼顾全球化与中国通识教育的平衡。

  通识教育不等于常识教育

  记者:您讲到,要把一些专业基础课拿出来供全校学生选择,这不是太专业了吗?通识教育课是不是应该浅一点?

  甘阳:这恰恰是个误区。通识教育不是要浅显,而是要有一定的深度。现在对通识教育课有一种非常流行的看法,就是教师口才要非常好,从古代讲到现在,从天上讲到地下都能讲。这一点我非常反对。Popular(受欢迎)的老师未必就是好老师。有些老师喜欢在课堂上讲段子,逗得学生哈哈大笑,其实是误人子弟。

  我们判断一个老师好坏应该看他文献阅读多少,有些老师看起来很木讷,但他知道这门课该让学生掌握什么,能告诉学生阅读哪些材料。他其实是个好老师。好的老师必须有扎实的学术基础,按照专业课程的标准,不稀释地传授给学生。其实,一学期讲半部孟子,比讲一部哲学史的效果还好。

  本报记者 夏 杨

  实 习 生 黄少宏 通讯员 王丽霞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