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歧视在起跑线上绊倒多少考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招生歧视在起跑线上绊倒多少考生?
2010年01月07日 15:46 来源:山西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以北大法学院张千帆教授为首的法律界人士,日前推出了一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议书》。建议书含有一套详细的高考改革方案,力图打破中国各省之间存在的倾斜的分数线,倡导给山东、河南等人口大省平等的录取权,给西部边远省份考生更多的倾斜。

  张千帆教授指出,北京考生考取北大的机会比山东、河南等省的考生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某些国家重点支持的“985大学”地方化比北大更严重,在本地录取考生达到招生总量的百分之三四十,有的甚至高达50%。尽管教育部曾明确要求“部属高校要压缩本地生源比例,争取逐步控制在30%以内”,然而现实情况却似乎不太乐观。

  这样的尴尬其实不难理解——教育部的要求显然只是一种倡导,而没有任何强制措施予以保证;高校自主调整依然只是一种道德自觉,而没有详尽的方案可循。高校“闭门办学”由来已久,在缺乏足够动力的前提下,想要叫他们平等向各地考生敞开大门谈何容易?

  诚如张千帆教授所言,“北京大学不是北京的北大,而是全中国的北大。”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及其掌门人却并不这样认为,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高校在或明或暗地予所在地考生以录取照顾,并美其名曰 “回报当地”。我国高考制度具备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实际录取过程中,这种公平难免要打上折扣——很多高校划分录取定额并不是参照考生数量,而是在照顾本地考生的基础上,依据各地教育资源状况进行分配。这样的结果是,很多高校空有“国立”之名而无“国立”之实,不仅加剧了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同时造就了大量另辟蹊径的“高考移民”。

  高考制度分为考试和录取两个部分,曾经的高考制度改革过度注重于考试,而忽略了录取,相比起高考分数的准确客观来说,保障全国所有考生无差别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实际上才是更大的公平。高考中的“地域歧视”由来已久,指标分配和分数线设置的不合理连年遭受舆论炮轰,甚至不时爆出丑闻,在此背景下,仅仅依靠教育部的倡导和高校的自觉,显然不足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窃以为,中国政法大学的探索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案。

  从2006年开始,中国政法大学的招生制度实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按人口比例划分。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贫富差距等导致享受教育资源差别的问题,在中国政法大学内部迎刃而解,并因此而收获了外界的一致好评。尽管细节之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在当前的现实背景中,按地区人口分配录取名额也许是最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同时也最容易付诸实施的做法。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并没有任何一所其他高校跟进。为什么一项行之有效且赢得公众赞誉的举措,却迟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仿效?高考招生过程中的地域歧视,毫无疑问使大学生跌倒在了起跑线上,很多高校也在纷纷表示出改革的姿态,然而其中的绝大多数宁愿叫公众相信他们的道德自觉,而不愿使人看到自己为此付出的细节努力——高考制度改革的最大尴尬,莫过于此。赵志疆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