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职今年提高招生门槛 对中职办学影响几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武汉中职今年提高招生门槛 对中职办学影响几何
2009年08月25日 16:56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武汉今年严把中职入门质量关,部分学校不仅设定分数线,还增加面试环节

  今年,武汉市中职学校录取位置值从去年的50分下降至48分,该市根据学生的位置值来换算中考成绩,位置值越低即中考分数越高,这使得考生今年就读中职的门槛略有提高,这也是近三年来武汉市首次提高中职录取门槛。

  在很多地方的中职学校还几乎是“零门槛”准入的情况下,武汉市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那么,提高招生门槛,当地的中职学校具体是怎么做的?此举又会对其办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把关严格,人们观念开始转变

  “原本以为考多少分都能上中职,没想到现在中职把关也严格起来了。”前段时间,武昌的李女士一连跑了几所热门中职学校想为儿子报名,但都由于儿子的中考位置值“不达标”而遭到了拒绝,这让李女士感慨不已,“很多人都说职校就是专门给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办的,看来事实并非如此!”

  就像李女士说的那样,今年,武汉市许多中职学校都提高了招生门槛,开始严格把关,希望生源和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像武汉市东西湖职校今年就一律只招收达到中职中专录取最低分数线的学生,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也设定了“武汉市学生位置值45分以内、市外学生不低于260分”的招生门槛,还有去年就设定分数线将上千名报名学生拦在门外的武汉市交通学校,今年不仅又设定了分数线,还增加了面试环节。

  “一些就业热门专业,比如我们学校的空乘、汽车商务与礼仪等专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若不控制生源质量,将对教学和学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武汉市旅游学校招办主任聂志刚介绍说,该校对于报考的学生不仅限定了分数,还对他们的英语、普通话水平提出了一定要求,并且还通过面试时的情境设定,比如“家里来了客人怎么做”、“与同学发生冲突时怎么处理”等,来考察他们平日待人接物的方式。正是靠着这样严格的把关,不少人对中职原有的偏见开始改变,今年该校就招收了30多个位置值达到普高录取线的考生。

  吸引生源,职校纷纷开辟新专业

  今年,武汉中招报考生源较去年减少了2000人,但是中职招生人数却与去年持平,加之招生的门槛又有所提高,因此很多中职学校都拿出了“十八般武艺”,通过报纸宣传、开放校园、网上咨询、热线电话等各种方式吸引生源。其中,一些学校推出就业前景较好的新专业,成为最大的招生亮点。

  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在今年推出了“加油站经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加油站从事加油、收银、核算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员工;武汉市财政学校今年也推出了“客户服务”专业,以为通讯营业厅、银行、保险公司等单位培养客服人员为主;武汉市商贸职业学校,则推出“茶艺与旅游”专业,其就业方向是旅行社、大酒店等服务部门;而武汉市第一技术学校看到满街尽是眼镜店,就推出了“视光技术”专业,专门培养验光师和配镜服务人员。

  “往年学生来报名时,很多人一头雾水,对学校根本不了解,大都请老师帮忙推荐专业。而今年的报名者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做到有的放矢,大家就是冲着特色专业而来的。”武汉市交通学校招办主任燕荡非表示,招生门槛提高以后,生源的质量也有所提高,他们对学校的专业要求自然有进一步的提高,这就对许多中职学校长期以来依靠传统专业“包打天下”的做法提出了挑战,“逼迫”中职学校要寻求市场需求,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持续发展,提高自身质量是关键

  可以看到,招生门槛提高之后,给中职学校的办学带来了“春风”。据此,一些乐观人士判断,中职的吸引力就此真正提高了,事实真是如此吗?

  “学生的分数并不能代表学校的质量,不是提高招生门槛就能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的。中职学校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还是要依靠自身质量的提高。”教育部职业教育技术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姜大源认为,中职学校办学的核心还是要练好内功,通过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等,使中职教育真正做到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满足学生就业和以后发展前途的需求。

  对此,很多中职学校都表示赞同,他们认为提高门槛只是促进中职吸引力提升的手段之一,根本上还是要多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为此,武汉市交通学校今年开始投入大量的财力和师资来发展该校的电梯制造与维护、汽车维修等特色专业,并改革引进了新的项目教学法。武汉市旅游学校也斥资1亿多元开始对学校的专业和设施进行加强,并依据该校培养服务业人才的特色,开展“人人讲究礼仪、处处体现服务”的德育工作……和他们一样,很多中职学校在提高门槛以后,又开始了新一轮提高质量的工作。

  -本报记者 李丹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