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方向一错再错?如何帮农村孩子找回尊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乡村教育方向一错再错?如何帮农村孩子找回尊严
2009年09月08日 09: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如何让农村孩子的眼睛亮一点,腰板直一点,脑子活一点

  一组数据让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久牵挂至今。

  2003年,时任贵州省毕节行署副专员的顾久到下辖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调研了解到,当年该县总人口超过100万,处于高三毕业生年龄段的人口有2万,但当年该县高考的报名人数只有600多人,考上线的仅仅有53个人。

  在少数能够升入大学的学生背后,是一个让人唏嘘叹惋的现实——绝大多数学生成为悄无声息的落榜者,一些人甚至在初中阶段因为厌学而自动辍学。

  一句民谚生动描绘了这群西部农村地区不能考上大学的年轻人的生存现状:“种田不如爹,算账不如嫂,打工不如哥。”

  这样的现实落差让顾久一直在“拷问”自己:我们的教育为更多孩子的生存和发展都做了些什么?!

  让顾久忧心的是,即使近年来当地升学情况已有重大改观,“但农村绝大多数孩子不能持续升学是肯定的。”

  毕节只是当前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现实的一个缩影。在日前闭幕的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西部农村教育论坛上,顾久的“拷问”引发了数十位长期关注西部农村教育的国内外与会专家共鸣。

  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所所长徐志辉教授介绍,多次的下乡调研都有着这样的感受: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班上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农村,而现在农村孩子入学比例越来越低,而且越是重点院校比例越小。同时,在贫困地区,家长把希望寄托于孩子升学一途的心情却更加迫切,“以考分为标准,以升学为取向”,“这样培养出来的都是精英,不是精英的没人关注。”

  这样的教育至少有两点缺陷:首先,对受教者未来的生存发展能力欠缺思考,对中国经济社会大背景关切不足;其次,受教者以知识为垫脚石争取向上流动,容易养成自私冷漠、缺乏合作精神的人格。

  “占人数80%的农村孩子却在学习着20%的城市孩子的课本。”民盟贵州省委披露的一项调研显示,国家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后,以前农村孩子因无钱交学杂费而导致的上学难已不再是问题,然而,学生在初二大量流失的现象依然存在,“关键在于,各地发展情况不同,而全国的教学内容高度统一,对于西部贫困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课堂的内容离他们自己的生活是那么遥远,一些孩子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

  无数次深入贫困地区,顾久在教室内看到的场景更是让他感慨,“孩子索然无味地听着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的课程,那呆滞、麻木无光的眼睛让人的恻隐与悲悯之心油然而生!”

  在顾久看来,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农村里又有一大批上了初中上不了高中、上了高中上不了大学的年轻人, “如何让他们的眼睛亮一点,腰板直一点,脑子活一点”,怎么把他们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实用型人才,是一个沉重的课题,值得教育部门反思、探索。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知名教育学者杨东平就此次论坛撰文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国教育之难,主要在农村;而农村教育之难,尤在西部边远、贫困的地区,那里的教育理应得到关注和特殊的对待,并不都是用城市化的方法可以应对解决的。”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