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数学王国的博尔特 用笔和稿纸横跨新纪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陈景润:数学王国的博尔特 用笔和稿纸横跨新纪元
2009年09月14日 10:16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978年时的数学家陈景润。 新华社记者李治元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本真语录

  有个作家说我为了错找的2角钱,竟花7角钱的车费去取,这是把别人的事套在我的头上,我们搞数学的,不可能这么随便

  经典评说

  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世界级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

  我本平凡

  陈景润,1933年5月生,1996年3月去世,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当过中学老师被辞,返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开始研究数论,后被调入中科院数学所。

  骄人业绩

  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在世界上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奖励。

  “我不能骑着自行车上月球。”

  说这话的时候,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路,才走一半。

  他寄希望于科技发达,可以让他走完另一半路。但仅仅是一半,生命已经被消耗干净。

  有人称赞他是数学史上的飞人博尔特,单单用笔和稿纸横跨了一个新纪元。

  也有人说,在科研之外,他天真、纯朴,不谙世事。

  第一个被当成主角描写的知识分子

  “再没有见过国人,比这个时候更痴迷科学的时代了。”旅日作家萨苏在博客里这样写道。

  那是上世纪80年代。

  当时,徐迟描写陈景润“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问世不久,却引发了巨大的效应:孩子们的梦想,是成为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家;青年的愿望,是能够面对面与陈景润谈哥德巴赫猜想;举横幅、画符号、大声演讲称是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会经常在大街上游荡。

  那时,萨苏还没有成为“北京侃爷”,而是和搞计算机研究的父亲生活在中科院里,每天与华罗庚、杨乐等数学家打着照面。当然,也包括陈景润。

  他始终记得,这位“另类”叔叔第一次出现时的情形:在中科院数学所的楼里,炎炎夏日里一个裹着大棉袄的黑乎乎身影,飘忽而过。

  “都知道他身体不好,是那种脉搏跳动过缓、体温过低的症状,反应比较慢。虽然性情极温和,还是没有对象。”这是众人眼里的陈景润。

  而这个温和的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周明看来,是1949年之后,“第一个被当做主角和英雄描写的知识分子”。

  2002年,美国科学院科学家传里,提到陈景润时的说法是———“中国最为公众知晓的数学家”。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