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都应有“上岗证”?未成年人德育难题求新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家长都应有“上岗证”?未成年人德育难题求新解
2010年01月11日 15:1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未成年人的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透射和缩影。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先要从成人的自我教育做起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

  实习生王楠楠

  “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和女孩一样握住铅笔并写出漂亮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愚蠢或迟钝,可能令他们从一年级就开始讨厌学校。”

  从事青少年研究37年的孙云晓,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他拿着新出版的著作《拯救男孩》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为什么问题少年大多数是男孩?为什么网瘾少年绝大多数是男孩?越来越多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应当适应当代未成年人的特性。原来的因材施教,要发展为因性施教、因人施教,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教育更要重以人为本。

  新年伊始,多方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工作力度在加大。在中央有关部署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被视为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工程,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同时,中央领导人强调,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的成绩还只是阶段性的,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薄弱环节,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很多都是新世纪的这10年中产生的。比如10年前网络尚未如此深入和广阔地介入孩子们的生活,那时‘网瘾少年’这个词也还没有出现。”接受本刊采访的黄志坚是我国首位青年学教授,从事青年教育和青年工作教学与研究已半个世纪。

  这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老教授说,今天的未成年人就是明天的成年人,将承担起中国未来发展的重任。邓小平在上个世纪所提出的“三步走”的第三步,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完成这一民族复兴使命的中坚力量恰恰就是现在的未成年人。因此,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具有战略眼光。

  90后五特质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定,90后、零零后构成了现在的未成年人群体。78岁的黄志坚教授对本刊记者说,这些孩子与以往的未成年人相比具有五个新的特质。

  其一,性格独立有余,生活独立不足。由于接触的信息非常丰富,他们的看法多、思维独立性强,不再对师长唯唯诺诺,甚至对长辈的管教更加逆反。“但同时,他们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较强,大学新生入校时日渐增多的家长陪伴现象就是明证”,黄志坚分析说。

  其二,他们有广阔的发展舞台,却深受生存发展的压力。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进步,城乡、地域、户籍,甚至国籍等对人的限制越来越弱化,未成年人接触社会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但同时,周一到周五的课业负担,周末的奥数班、兴趣班、技能班,已经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越来越多的孩子们用上了‘拉杆箱’作书包,他们的双肩已经不能承受超重的负荷了”,黄志坚坦言。

  其三,他们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和快感,但又容易丧失对网络的主宰力。到2009年7月,我国网民人数达3.38亿,其中未成年人多达5900多万。2009年8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全国首次小学生网民专项调查》显示:过去一年,10岁以下网民从0.4%增至0.9%,多了300万。其中9岁前触网的占80%。

  网络使未成年人开阔了视野,获取更多信息,对于其现代素质的养成功不可没。但由于未成年人自制力、自控力尚弱,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与实际的人际关系疏离。2005年11月,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即显示,中国有200万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近些年频繁爆出网瘾少年自杀、“黑训练营”暴力对待网瘾少年致伤致死事件,清楚表明了网瘾对未成年人的伤害。

  其四,他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多样,但精神文化生活趋于“扁平”。“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甚至营养过剩,但是追求更加偏于物质,而思想性强、有文化深度的书籍并不受他们的热捧”,黄志坚指出,“这与全社会的整体娱乐氛围有关,孩子们和成人一样面对着‘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浅’层次文化生活环境。”

  其五,他们热衷追求新潮和时尚,但容易发生审美迷失、错位。一些未成年人追求时尚,但不懂得什么是时尚,以致颂俗贬雅。一些孩子追捧感性,忽视理性;乐于调侃,回避奋斗;追求奢侈,嘲笑简朴。“这些‘去崇高化’的现象,固然与未成年人的特殊年龄段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受整体社会氛围的熏染”,黄志坚说。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