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校园安保:教会孩子逃脱危险胜过事后补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专家谈校园安保:教会孩子逃脱危险胜过事后补救
2010年05月17日 03:56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北京多项措施提升校园安保,家长希望当前安保水平成为常态,有关专家认为———

  “教会孩子逃脱危险胜过事后补救”

  □ 引言

  近期,外地校园频发恶性事件。针对孩子的安全问题,家长,学校及有关专家提出各自的建议。部分家长认为,当前的校园安保如能成为常态,孩子的安全会得到保障;部分学校表示,在加强学生安全管理的同时,要增加对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有关专家呼吁,孩子要学会自救自护自助,警方、家长、学校应联手教会孩子遇到突发事件时如何逃脱。

  【家长】

  风声过后不可放松安保

  近日,在宣武区半步桥小学门外接送孩子的多位家长表示,自从外地发生校园恶性事件后,北京增加了一系列的校园安保措施,也加大了安保力量。现在就连家长也没办法轻易进入校园。“现在一看到保安、警察在现场,我们放心了不少”。

  多位家长说,校园目前安保状况比较让人满意,但令他们最为担心的是,这样的保卫水平只是暂时的“最高级别”,不能长期坚持。“风声过去了,估计也就放松了”,家长们建议,如果现在的安保水平能成为一种常态,他们对孩子的在校安全才会更放心。

  安全防范不能光说不练

  在崇文区天坛南里小学上二年级的肖同学说,最近老师总是向他们强调“放学后不能乱跑,必须先回家”,“遇到坏人先找警察、要大声哭喊救命”。肖同学说,虽然地震演习、消防演习在学校都体验过,但关于遇到歹徒时应该怎么办,学校没示范过,只有老师口头提醒。

  多位家长说,他们之前从来没想到学校需要开设针对突发暴力事件的安全教育。“想的很简单,觉得上学、放学,尽量来接送就可以了”。家长们认为,要提高老师、学生整体的安全意识,适当教授孩子遇到突发情况时的应对之策并演习。

  提醒孩子警惕陌生人

  近日,在宣武区实验幼儿园门口,家长王女士说,最近接到幼儿园的通知,要求要由固定的人来接送孩子,家长临时有时来不了的,一定要电话通知学校,说明由谁来接。王女士把他孩子接出校门,虽然没有紧紧握住儿子的手,但只要孩子稍微远离她两米,她就会大声喊道“回来,不要跑远”。她让孩子紧靠她身边行走。

  多名家长说,除了校园加强安保力量,家长自己也需提高警惕。同时,他们一再告诉孩子不要跟陌生人搭话。

  【学校】

  外人来访安排在放学后

  近期,很多幼儿园和学校都细化了校园安全管理的要求,提出对来访、教研活动等的安保措施。

  北京小学走读部相关人士介绍,他们对跨校教研活动中涉及学校对外聘请人员,要将名单报给学校保卫部门审核,并放在传达室保安手中,以便核对。

  由于临近期末,很多家长要进校办事,办理时间尽量安排在放学后或节假日,避开学生在校时间。

  同时,对于校外人员来访,必须持有会议通知或相关证明,保安在与相关联系人确认后,经相关负责人现场确认,方可进入。

  家长扮坏人模拟险情

  孩子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护能力是幼儿园与小学安全的主要组成部分。

  崇文三幼园长范佩芬说,对低龄幼儿,教他们基本的安全常识很重要。家长可以和孩子模拟紧急时刻。父亲扮演要强行带孩子走的陌生人,母亲扮演路人,让孩子思考遇到这种情况时怎么办。“相信孩子从本能上有自我保护能力,先给他思考的机会,在练习中教孩子方法。”幼儿园也会教孩子安全常识,比如告诉三四岁孩子外出时要在父母视线内,不乱跑;告诉稍大的幼儿,遇陌生人不怀好意,要就近找叔叔阿姨,喊对方爸爸妈妈,以便逃脱,并向路人求助。

  多门功课传授自我保护

  北京小学走读部校长桑海燕说,针对近期的校园突发事件,北京小学走读部已要求所有班级在语文、体育、德育等课程中增加自我防护的教育。

  桑海燕说:“熟悉自己上学和放学的道路及周边情况,要和家长走在一起;独自上下学的,要与其他人结伴,尽量走明亮、宽敞的路。”有歹徒冲进校园,立即就近进入有门的房间,锁好门。房间有电话要及时报警。遇到危险要呼喊、敲打东西引起他人注意。“但我们仍然要让孩子相信,还是好人多。”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