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的人参加过外语培训 仅24.4%感觉满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70%的人参加过外语培训 仅24.4%感觉满意
2009年04月07日 08:4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有研究表明早在2007年中国已有近3亿英语消费人口,超过5万家英语培训机构

  “如果让我评价当年上的英语中级听说班的效果,我只能说那个老师的笑话讲得好。”北京女孩袁琳仔细想了想,才想起来培训班上所学的一两个知识点,“几乎白学了,英语水平一点儿没提高。”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教育频道,对1335人的在线调查发现,82.0%的人认为外语学习重要甚至非常重要,70.0%的人曾参加过各类型的外语培训班。其中,45.4%的人表示参加外语培训是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准备,38.6%的人则是为了工作需要而希望提高外语水平,应付考试、考证的人占到了31.8%。

  来自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已有近3亿英语消费人口,超过5万家英语培训机构。

  英语快脑通的负责人李顺赋认为,之所以存在数量众多的外语培训教育机构,与人们的高度需求密不可分。其中,应试教育体制对英语的考核要求相当高,很多学生如果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另一方面,学校课堂上的英语教学本身就存在一大缺陷:大量英语老师本身的英文教学培训普遍不足,有待提高。

  北京新航道学校副校长栗洁认为,外语机构数量多,不仅说明近几年教育培训行业持续投资的热度,同时也印证了市场的钢性需求。越来越多的家庭、学员意识到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但是,现行的外语教育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个别机构确有混水摸鱼之嫌。

  “当时去参加英语培训班其实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拿个证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学生周冶曾经参加过一个商务英语培训班,但是“等上完培训班几个月后考试时,学的东西基本都忘了,只考了个中级C。”

  调查显示,45.8%的人认为参加过的培训班效果一般,29.8%的人对培训效果不满意,仅24.4%的人对外语培训班效果满意。

  “学员参加培训后不满意,一方面可能和学员较高的心里预期有关系,另一方面也确实有个别培训机构夸大宣传,误导学员盲目消费,最终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栗洁说。

  新东方教师董晨宇认为,培训效果不好,要么是选错了班型,要么是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老师连英语的发音都不标准,怎么能教得好呢?还有一些培训班,一看广告就不可信。有的班的广告声称“10天突破四六级”、“5分钟使你拥有标准发音”、“一周突破托福”等,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外语培训质量似乎是一个敏感话题,多家外语培训机构都以各种原因拒绝接受采访。李阳疯狂英语的值班人员在详细询问了记者的采访意图后,以负责人周末不上班为由婉言谢拒了采访。OK英语的客服小姐则以“我们去年已经与媒体合作过了”为由拒绝采访。ABC外语的客服人员仔细询问了采访内容并留下记者的联系方式,但是截止记者发稿时仍无答复。

  事实上,影响培训质量的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培训一方。调查显示,52.3%的人认为培训班只是教给学员学习方法,提高外语水平还需要自己多练习,38.1%的人认为培训时间短也会影响培训质量。

  “ 我曾经遇到一个学员,连续参加了3个培训班,把提高英语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培训班上,其实是错误的。”董晨宇说,很多人对英语培训班有期望上的误区,其实培训班的作用,就好像我们学自行车时在旁边扶着的那个人,只是辅助而已。最后能不能学好自行车,关键还在于自己。

  袁琳最近又要参加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她考虑还要不要参加一个考前冲刺班。“我也觉得自己很功利,纯粹是为了通过考试才去报。不过,我参加考试的目的也是想督促自己提高英语水平。只是培训班也许能帮我提高成绩,却没法真正提高水平。”

  曾经从事保健品销售工作的刘杰最近辞掉了工作,专门参加了一个《新概念英语》补习班,他希望以后进外贸公司工作。这个补习班学费是2000元,持续2个半月,每天上三个半小时的课。开课至今,刘杰还比较满意,“课堂上的内容很丰富,而且是10个人的小班教学,老师还会在课上安排学员分组练习对话,训练口语会话技能。”

  调查中,85.8%的人认为外语培训班价格普遍偏高。

  李顺赋认为,短期培训项目,例如单词速记班、六级班等,收费相对而言都比较合理。但一些长期培训项目,会采取一次性收取半年乃至一年的培训费,不仅数额较高,而且交费后往往不退还。这是培训商家的营销方式,是一种“价格战”,对学员就有点儿不公平了。而且,大部分培训在短期内用来应付考试也许是有效果的,但从长期来看,对学员英语技能的掌握应该帮助不大。本报记者 李涛 实习生 殷力娜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