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还能学财经吗?财经专业并非"洪水猛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金融危机,还能学财经吗?财经专业并非"洪水猛兽"
2009年05月11日 11:09 来源:郑州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本报讯“尽管受金融危机波及影响,经济类、工商类、金融类专业毕业生今年就业相对困难,但考生选择专业要有一个长远规划,不能仅凭眼前的就业形势就妄下判断。”对此,上海某财经类高校负责招生的老师认为,金融危机下的财经类专业并非“洪水猛兽”,考生如果对财经专业有兴趣,一定要坚定自己的选择。一方面,根据金融危机的周期性,有专家预测今年入学的大学生四年后将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就业前景;另一方面,因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只要毕业生综合素质高、能力高,就业并不受专业局限。

  部分财经类院校招生政策及计划

  中央财经大学90人 应往届考生一视同仁

  中央财经大学今年在我省招90人,其中包括22名文科生和68名理科生。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贸易、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理科6人)、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商务管理专门化方向(理科2人)、电子商务专业(理科4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理科2人)、保险专业精算方向(理科2人)、国际政治专业国际政治经济学方向(文科2人)、经济学专业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方向实验班(理科2人)、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方向实验班(理科2人)、金融学专业公司理财方向实验班(理科2人)、财政学专业财政理论与政策方向实验班、英语专业经贸英语方向(文科2人)等专业仅面向语种为英语的考生,非英语专业考生须谨慎填报。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贸易、金融风险管理方向与英语专业经贸英语方向两个专业只招收有该专业志愿的考生。报考英语专业经贸英语方向的考生须在高考中加试英语口语。录取时,往届生和应届生同等对待。

  上海财经大学35人 承诺不让学生因经济问题辍学

  上海财经大学今年在我省招35人,包括10个文科生和25个理科生。

  该校英语专业和中外合作办学各专业只招选考英语的考生,其他专业选考语种无限制。

  奖学金方面,学校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上海市政府奖学金、各类社会企业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奖学金。

  此外,学校还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国家助学金和各类社会企业助学金,以及提供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学校承诺决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山西财经大学90人 非英语日语语种考生慎重报考

  山西财经大学今年在我省招90人,其中43个文科生,41个理科生,6个艺术生,所有专业均不限男女生比例。

  除英语专业外,该校其他专业不限语种,但由于该校非外语专业开设的公共外语课为大学英语或大学日语,因此建议非英语和日语语种考生慎重填报。考生报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数学成绩、报考英语专业的英语成绩要达到及格以上。

  东北财经大学90人 色盲不宜就读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相关专业

  东北财经大学今年在我省招90名本科生,其中39个文科,51个理科。

  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日语班)专业招收日语、英语语种学生,日语(国际商务方向)专业招收英语语种学生,入学后外语课程为日语;英语(国际商务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CPA方向)、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旅游管理-休闲与服务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工商管理-跨国公司管理方向)招收英语语种考生。其他专业语种不限,入学后外语课程均为英语。

  该校招生简章对考生身体条件有要求,其中肝炎病原携带者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验阳性者不宜就读旅游管理专业;色盲者不宜就读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相关专业。

  东北财经大学与多所国外一流大学合作建立了“双校园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9年招收主要项目有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经济学本科项目、德国美因兹大学经济学本科项目、德国安哈特应用技术大学经济学本科项目、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项目、澳大利亚科廷理工大学会计学本科项目。“双校园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生采取二次招生方式,在当年各普通本科专业录取新生中选拔。

  河南财经学院3750人 比去年扩招300人

  作为我省唯一一所财经类本科院校,河南财经学院今年计划在我省招收3750名本科生和760名专科生。其中,本科招生计划较去年增加了300人。

  该校的传统热门专业有金融、会计和工商管理等,去年新增的软件学院,以及颇具前景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受到了不少考生的关注。此外,该校 2006年申报成功的旅游系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于去年开始首次招生,因属于“朝阳产业”,就业前景看好,今年该专业将继续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  □晚报记者 张竞昳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