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楼市调控如何化被动为主动?

2011年01月06日 11:31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调控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史上最严”,大致有三波“攻势”,抑投机、增供应、促保障,“组合拳”成效渐显,房价较快上涨态势暂时得到一定程度遏制,长期失衡的市场结构也初显积极变化。

  但是,进入12月后,部分城市房市、地市出现明显升温、反弹,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在“最严调控年”里有望逆势创下新高。这都需要引起高度警惕。楼市调控“机遇”和“压力”并存,只有不断加强“制度性调控”和“保障房建设”,才能逐渐化“被动”为“主动”,确保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楼市调控“政策图”

  2010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可谓“后浪推前浪”。

  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下发,包括增加供应、加强监管、加快保障房建设、落实政府责任等方面的十一条措施,被业内称为“国十一条”。二套房首付比例提至40%,以“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

  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分析师薛建雄注意到,“国务院再次明确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防范过热而不是打压房地产产业。”

  不过,市场并未完全如人们希望的那样步入平稳轨道。1月以后,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尤其是不断冒头的高价地块,更是搅动着地市、楼市快速升温。

  4月,《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利剑出鞘”,此“国十条”目标直指高房价,并首次提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符合相关条件的非本地居民则“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此外,“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随后一段时期,楼市形成了“拉锯战”。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有所收紧,土地供应显著增加,刚性需求或观望、或出手,炒房投资客或转移、或蛰伏。及至9月底,各地限购、限贷等细化措施以及各部委相关文件密集出台,形成楼市调控第三轮“冲击波”。截至11月底,已有15个城市陆续出台了落实调控的实施细则,就限购、执行差别化房贷、加大住房供应和保障房建设等多个方面作出规定。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的楼市调控特点可用“三结合”来形容,即价格、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短期“治标”和长期“治本”结合,“市场”和“保障”结合。

  从价格和结构两个角度看调控成效

  “三结合”的调控成效不容否认。以各方极为关注的房价为例,梳理国家统计局数据可见,今年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增幅在4月达到12.8%的峰值,随后各月分别为12.40%、11.40%、10.30%、9.30%、9.10%、8.60%,至11月降至7.70%,逐月回落态势明显。

  更长远的积极效应或将逐步显现。比如,数据显示,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2697亿元,同比增长36.5%。同期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3.6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3.2%。一些人担心的“调控之下房地产开发可能大幅萎缩”的局面没有出现。“房屋新开工面积”指标表现同样较为出色,1-11月,房屋新开工面积14.51亿平方米,增长48.7%。事实上,今年前10个月的新开工面积已经超去年全年。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说:“虽然今年可售住宅还是比较紧缺,但明年的供应量会明显增加。一旦供应量能够保证,楼市调控的形势将会好很多。”

  另一方面,多年滞后的保障房建设今年明显提速,“供地”和“建房”两端均有突破。供地方面,国土资源部今年的保障性住房计划供应土地2.45万公顷,较上年实际出让面积大幅增长123%。目前看来,上海等不少重点城市都有望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建设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与棚户区改造已经开工520万套,占年度开工计划580万套的90%,年底前将全部开工。一些热点省市在11月底已完成全年保障房开工任务,一些地方建设规模已超过了年初目标。加上明年10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目标,如果按时足量供应,楼市供应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

  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说,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加快保障房建设等调控措施将长期持续,困扰楼市的结构性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上海市政协研究房地产的人士认为,今年楼市调控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改变、稳定了人们的预期,各方对楼市平稳健康运行的信心进一步增强,这将为调控持续进行创造良好环境。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