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楼市“限购令”第二波:二三线城市

2011年01月24日 14:38 来源:红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月5日,郑州出台限购令;

  1月11日,太原出台限购令;

  1月14日,武汉出台限购令;

  1月18日,昆明出台限购令;

  1月21日,济南出台限购令……

  “自××日起,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包括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及能够提供在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只能在本市中心城区新购一套商品住房。”

  本以为这样的“限购令”只会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出台,没想到,2011年伊始,这一调控方式就迅速在二三线城市蔓延开来,郑州、太原、武汉、昆明、济南五大二三线城市相继出台“限购令”细则,掀起了“限购令”第二波风潮,截至昨日,目前全国已有21个城市发布了“限购令”。

  楼市“限购令”正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越调越涨”的楼市调控怪圈,让住建部感受到了压力,这个时候,看似猛烈的楼市“下火药”——“限购令”成为了他们要求地方控制房价的一个有力措施。

  去年4月底,全国最先实施“限购令”的北京发布了“同一购房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的规定后,“限购令”就在各大城市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2010年全国共有16个城市出台了“限购令”,今年初又有5个城市加入“限购大军”,另有消息传出,住建部正拟定第三批限购城市名单,甚至有媒体爆出“住建部一位副部级官员在1月中旬的内部会议上明确表示将向地方官员施压,‘不限购,就约谈’”的新闻。

  对此,上海易居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表示,“这一现象说明中央正督促第二批限购城市行动起来,武汉是第二批中的带头大哥,昆明跟进,济南、青岛很快加入,预计全国还将陆续有城市加入限购行列,如成都、重庆、西安等,估计多数二线城市都将入网”。

  限购有别:一户只能在城区买一套房

  虽然限购令都是对本地或者非本地的居民在城市购买房屋进行限制,然而侧重点却有所不同。例如在上海出台的楼市新政中,暂定“本市及外省市居民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购一套商品住房”,而深圳版楼市细则则规定“暂停在本市拥有2套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在本市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在本市购房”。业内人士认为,两种“限购令”的区别在于,上海版的是“既往不咎”:不管你手上有多少套房产,一个家庭只能新购一套房;而深圳版的则是一个家庭只要有2套房产的,则不能再次购买住房。

  从二三线城市的限购令来看,显然属于“既往不咎”类型,目标集中于“在主城区新购商品房”,太原、武汉、昆明和济南都在限购令中明确指出,以家庭为单位只能在城市的主城区(市区及高新区)购买一套房子,而郑州的限购令要求当地户籍的市民只能在“人口过密区域”购买一套房,显然也是针对主城区的要求。

  二三线城市成楼市反弹主角

  二三线城市逐渐纳入新一批限购城市名单,这些城市正是2010年12月份全国楼市成交量大幅攀升导致房价新一轮反弹的主角。事实上,2010年在一线城市均被各类调控政策死死压制之时,泛滥的流动性已将二三线城市视为“价值洼地”。与受到严密监视的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的管制稍松,而在过去几年中房价上涨有限,因此尚有空间。显然,急于发展经济的地方官员非常欢迎这种论调。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中,超过全国平均涨幅(同比涨6.4%)的城市除了三亚和海口(同比分别涨43.35%和35.5%)外,多集中在非沿海的二三线城市,如岳阳(同比涨15.6%)、合肥(同比涨9.1%)、郑州(同比涨8.8%)、石家庄(同比涨8.7%)和乌鲁木齐(同比涨8.5%)等。

  中国社科院《住房绿皮书》显示,去年中国大中城市房价泡沫程度偏大,部分城市房价泡沫程度过大。泡沫指数最高的前7个城市分别是:福州、杭州、南宁、青岛、天津、兰州、石家庄。这些城市的泡沫成分均占实际价格比例的50%以上。不难看出,存有泡沫的城市多为二线城市。

  [相关链接]

  房产商也受到严格限制

  这些二三线城市在出台限购令的同时,也相应出台了一些针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规定,如济南市政府就在近日出台办法,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须严格按照申报价格明码标价、一房一价对外销售预售商品房;销售价格调整幅度超10%的,须重新申报预售方案”。而太原市的“限购令”还有“商品住房项目未取得预售许可前不得预售,不得以认购、预订、排号、发放贵宾卡等方式进行预售或向买受人收取或变相收取定金、预订款等性质的费用”等一系列的规定。

  [来源:潇湘晨报]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