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南宁限购解读:“已有住房”包括所有类型住房

2011年02月17日 11:20 来源:南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南宁楼市“限购令”近日终于正式落地。限购区域包括哪里?对南宁市户籍居民做出怎样的购房限制?非南宁户籍人口能不能购买新房?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为市民一一解读这些问题。

  ●南宁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房有何限制?

  解读:对于已有1套住房的南宁市户籍居民家庭(含部分家庭成员为本市户籍居民的家庭),在本市市区范围内限新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二手住房);对于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南宁市户籍居民家庭,在本市市区范围内暂停向其出售住房。

  案例:南宁市民小刘在市区拥有1套住房,按照《通知》的要求,他还能够在市区范围内购买1套住房。而他的表哥小邓也为南宁市户籍人口,但是他名下已有3套商品房和1栋别墅,所以在限购期限内,小邓没有资格购买任何在南宁市市区范围内的住房。

  ●哪些区域属限购区域?

  解读:“限购令”在“本市市区范围内实行”,即在兴宁区、江南区、青秀区、西乡塘区、邕宁区、良庆区实行,而武鸣县、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不属于“限制区”。

  案例:外地户籍的秦小姐在青秀区某单位工作多年,她在横县已经拥有1套住房,如今想在南宁市区以及横县分别新购1套新房。根据《通知》,在限购期内,秦小姐在南宁市区范围内还能购买 1套住房,而在横县购买房子的套数不受限制。

  ●“限购令”中的“居民家庭”包括哪些成员?

  解读:包括购房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

  案例:南宁市户籍的黄先生一家共有4口人,包括妻子陈女士、19岁的女儿和16岁的儿子。目前,黄先生和妻子已经拥有2套住房,想于近期再购买1套新住房。根据《通知》,黄先生在限购期内能以已经成年的女儿的名义购入新房。

  ●外地户口居民家庭有无购买资格?

  解读:能够提供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累计一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南宁市户籍无住房居民家庭,可以在南宁市市区范围内限新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二手住房);对于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南宁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在南宁市行政区域内累计一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南宁市户籍居民家庭,在南宁市市区范围内暂停向其出售住房。

  案例:柳州的王小姐已在南宁市工作了6年,2年前她在青秀区某楼盘买了1套住房。按照规定,在限购期内,王小姐不能再购买南宁市市区范围内的住房。而来自贵阳的甘先生在南宁工作3年,至今无房。根据规定,限购期内,只要他能够提供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累计一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他可以在南宁市市区范围内购买1套住房。 ●“限购令”中的“已有1套住房”、“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中的“住房”包含哪些类型的房子?

  解读:包括所有类型住房,即商品住房、房改房、经济适用住房、全额集资房、市场化运作房、拆迁安置房、自建私房等。

  案例:南宁市民吴先生已经拥有1套全额集资房,“限购令”实行期间,他还可以在本市市区范围内再购买1套住房。

  ●“限购令”中的“在本市市区范围内限新购1套住房”、“在本市市区范围内暂停向其出售住房”中的“住房”又指的是哪些类型的房子?

  解读:指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

  案例:市民韩小姐在“限购令”实施前购买了3套商品住房,并已经办理好相关手续。如今,她所在单位正在筹备市场运作房的事情,因为 “限购令”中限购的住房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因此韩小姐还可以在限购期内购买单位的市场运作房。

  ●限制购买新建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的,以什么时间为评判标准?

  解读:根据《通知》,限制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以商品住房买卖合同备案时间为准;限制购买二手住房的,以受理转移登记时间为准。此外,购房人在办理买卖合同备案、房屋登记手续时,应该提供30日内出具的房屋登记信息查询证明。

  案例:购房时间可分为提交定金时间、签订合同时间、合同备案时间、产权登记时间等。南宁市民小张不久前购买了1套商品房,这套房是他名下唯一的房子,而新房的备案时间为1月19日,按照规定,他还可以在限购期内再在本市市区范围内购买1套住房。

  ●实行“限购令”前已经购买商品住房,但未及时进行合同备案或转移登记的怎么办?

  解读:在《通知》施行之前已经购买商品住房但未进行合同备案或转移登记的,应该在《通知》施行之前办理上述的手续。如果未能及时办理的,则按照《通知》规定执行。

  案例:外地户籍的梁先生近期购买了1套新房,虽然已经交定金并签订合同,但是他是在3月1日后才进行合同备案。“限购令”实施时间为今年的3月1日,所以这套房子就被归类到限购期内所购买的房子行列中,梁先生因此丧失了在市区范围内再购1套住房的资格。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