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重庆危旧房改造:内惠民生 外塑形象

2011年04月06日 09:16 来源:重庆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城市改造,规划先行。为了给规划提供第一手资料,前期专业人员开展的大量艰苦、细致的摸底调查工作至关重要。

  早在2007年,为全力推进主城区房屋改造工程,市国土房管局在市危改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积极组织专业队伍,与市建委、市规划局等近10个部门紧密配合,对主城所有危旧房进行拉网式排查鉴定。

  “摸底排查工作对工作人员要求非常高,除了要掌握城镇房屋面积、户型等第一手资料,还承担对房屋危旧程度进行鉴定,对房屋改造的成本进行初步估算等任务。”市国土房管局工作人员介绍,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同一片区一线调查人员往往要来回多次,拍照、测量、数据搜集、身份核实……工作繁重程度超出想象。

  由于年代久远,有时候房屋实际情况与记录大相径庭。有一次,几位调查人员费尽周折跑到实地调查一处危旧房,发现当地人所描述的危旧房不过是住户搭建的一个小矮棚。“而危旧房改造关系百姓切身利益,这些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的第一手资料绝不允许出一点错。”统计显示,这项细致、严谨的危旧房调查工作共计动员了近5000名一线调查人员,仅仅是最后的数据录入工作,就请了100多位在校大学生,花了1个多月时间。

  凭着这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一批批主城区危旧房数据、图片汇总陆续完成。根据第一手资料,市国土资源和房地产信息中心在GIS房地籍图上又对各区的危旧房分布情况进行锁定,为危旧房逐个建立了档案“户口”。

  正是这些准确、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市委、市政府制定相关危旧房改造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很快,一场声势浩大的危旧房改造浪潮在巴渝大地踏浪而来。

  【政策到位】

  补偿安置实现“新房梦”

  “我以前住的房子是个‘口袋房’,光线很不好,而且还漏风漏雨……”提到自己以前的房子,陈晴不禁摇了摇头。 陈晴原来住在江北区猫儿石农章新村,房子只有20多平方米,没有厕所,祖孙三代挤在里面。“刚退休时,我每月退休工资只有600多元,买商品房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一直就盼着拆迁,盼着能住上新房子。”陈晴说。

  去年10月,陈晴一家终于盼来了原天原造纸厂的片区拆迁,她很快签订了拆迁协议,享受到危旧房改造家庭人口3人以上、不足45平方米的房屋补足45平方米的优惠政策。于是她自己补了不到3万元,就选定了冉家坝聚慧雅苑一套建面约65平方米的新房。

  从盼拆迁到喜迁新居,从不足45平方米的“蜗居”到配套设施完善的小区,陈晴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新房梦,她说:“多亏了政府危旧房改造的优惠政策,才让我们有了幸福生活。”

  据市国土房管局介绍,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的群众住房面积小、环境差、不配套,其中面积低于30平方米的户数约占危旧住房总户数的40%。通过大量的摸底调查,结合国家相关规定,适合重庆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出台,即除了补足小户型面积外,对那些在规定搬迁期限内选择货币安置的群众,还另外给予1万-3万元的特别奖励等优惠政策。

  通过这些优惠政策,5.5万户被拆迁家庭选择了货币安置,通过购买商品房提高了居住品质;8万户被拆迁家庭选择了房屋安置,有效改善了居住条件。

  【和谐拆迁】

  以人为本深入民心

  “拆迁工作人员对我太好了,就像是我的儿女一样!”说起拆迁,袁德名感动得红了眼圈。76岁的袁德名老人家住渝中区大黄路,老伴患了尿毒症,儿子在外打工。去年片区拆迁时,袁德名没费多大功夫就顺利地搬进了过渡房。原来,得知袁老的家庭状况后,拆迁工作人员就帮老人搬家、做清洁。

  像袁老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而对于拆迁的工作人员来说,群众的满意是对他们最大的褒奖……

  围绕3年1200万平方米危旧房拆迁任务,为了让群众充分理解和支持拆迁安置工作,主城各区抽调一批敢打、善打硬仗的机关干部深入拆迁一线,共有3500余名工作人员参与危旧房拆迁工作,市国土房管局还对拆迁工作人员进行了专业政策培训。群众不了解拆迁政策,他们就印制宣传手册挨家挨户走访;拆迁户没找到满意的过渡房源,他们就主动联系房屋中介机构找房子、看房子,前前后后跑了10多趟;碰上异地搬迁的群众不了解养老、教育等相关政策,他们还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培训宣讲,消除大家的后顾之忧。

  “他们态度好得很,很亲切,从为我们解读政策,到看房选房,再到顺利搬家,他们的服务好周到哦!”家住江北区的秦玲深有感触地说。

  事实上,这只是拆迁工作人员开展拆迁工作的一个缩影,他们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积极主动工作模式,让被拆迁群众真正体会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 

  不仅如此,为了与群众多沟通,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拆迁工作人员还通过“大下访”、“三项制度”活动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深入拆迁片区、深入被拆迁群众家庭,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向群众一方倾斜,营造为民拆迁、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和谐拆迁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进了主城危旧房拆迁工作。

  【“破”“立”结合】

  催生宜居幸福之城

  在城市建设的“破”与“立”之间,重庆寻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合点。

  一个个郁郁葱葱的城市公园仿若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城市之上,一条条清澈的滨水带贯穿于城市之中……过去人们不敢想象这样优美的、与大自然相映成趣的城市景观,如今却与我们的生活如此贴近。

  重庆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说,城市危旧房改造,为群众居住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更加安全,居住空间增加,环境配套完善,就业得以保障,“宜居”这个概念落在了最基本的民生上。 “最重要的是,通过危旧房改造,为过去拥挤的城市中心腾出了更多的空间建设绿地和公园,可以对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分区等进行再规划,充分挖掘出城市发展潜力。”李勇认为,危旧房改造积极盘活了城市存量土地,提升了城市中心区域定位,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宜居重庆”建设得以有序推进。

  来自市国土房管局的数据显示,拆迁地块中有50%的土地变作城市绿地,如渝中区牛滴路滨水公园、江北区天原造纸厂绿地公园、南岸区长江电工厂片区铜元故里公园等一大批拆危建绿亮点工程,实现了山、林、景、园的有机结合。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块块城市绿地、一个个公园广场的相继建成,将城市中心区的人居环境从过去拥挤、脏乱的局面蜕变成为开阔、整洁的全新面貌。

  危旧房拆迁,真正达到了内惠民生、外塑形象的良好效果,提升了城市品质,拓宽了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空间,宜居城市的格局进一步显现。

  拆迁工作人员为群众作政策解释

  现场收集群众意见

  鸿恩寺社区改建成为鸿恩寺公园

  2008年重庆启动大规模危旧房改造,计划“三年拆完、五年改造完”。如今,3年过去,危旧房的改造进展如何?对普通市民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和变化?

  据市国土房管局介绍,过去3年,各区已经完成了1200万平方米危旧房拆迁任务,4.95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得到了住房保障,保障面积达到了75.8万平方米,13万余户家庭约45万市民迁出危旧房区域,幸福宜居的生活成为现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