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厦湖里七成财政投民生项目 12个社区用房破千平

2011年06月22日 14:03 来源:厦门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核心提示】

  短短几年内,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的湖里区城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旧厂房旧村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路网畅通、配套齐全的新型街区;在社区,年迈的居民生活一出现问题,身边的志愿者们马上出现,带来“及时雨”般的帮助;道路边,一个烟头、一张纸屑,都会被路过的居民随手捡起放进垃圾桶……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而文明成果更需要大家“共享”。这些年来,湖里区秉承 “以民为本,为民创建”的工作理念,持续营造“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面创建”的氛围,着力提升文明创建水平,努力打造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2009年,湖里区荣获“全省文明城区”,去年又以全省第二的好成绩通过全省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实现了文明创建道路上的新跨越。

  创新机制,全民热心参与

  湖里区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创建”的浓厚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群众知晓率、参与率、支持率、满意率,掀起创建文明城区的阵阵热潮。

  在文明创建的过程中,湖里区通过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文明创建的热情,切实做到“五个动起来”,即机关干部动起来、社区居民动起来、辖区驻军动起来、外来员工动起来、中小学生动起来,形成了全区党政军民共建文明城区的强大合力。

  在深化文明创建中,湖里区抓住外来人员多、“村改居”社区多、重点工程多等热点、难点问题,攻坚克难,持续拼搏,务求实效。该区突出“村改居”居民、进城务工人员、未成年人三个重点,着力提高不同市民群体的文明素质,有力促进“村改居”居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促使辖区70多万外来员工主人翁意识增强,更加热爱厦门、融入厦门、建设厦门。

  提升素质, 文体活动红红火火

  城区的文明水平要提高,人的素质首先要跟上。湖里区以活动为载体,全面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如今,湖里区每年坚持开展200场次以上具有鲜明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全区群文活动红红火火,备受辖区居民欢迎。与此同时,湖里区还特别注重外来员工文化圈的营造。除了经常举办常规活动外,湖里区还成立了外来青年艺术团,举办了打工文学征文比赛。

  在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的同时,湖里区极其注重品牌建设,打造文化精品。坚持每年举办的厦门元宵民俗文化节为几十万参与市民送上了精神盛宴;连续举办3届的厦门城市诵读节不断掀起诵读热潮,推进“经典进万家,书香溢满园”全民诵读系列活动,目前湖里区已确定了23个诵读示范点;经过3年的举办,湖里区社区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广大居民的节日。

  创建为民,70%财政投入民生项目

  文明创建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居民享受文明成果。湖里区坚持文明创建的“为民”主题、着力改善民生,注重落实为民惠民举措。今年以来,湖里区拿出财政收入的70%投入到教育、医疗、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

  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最近几个月,湖里区城区风景越来越亮丽——乔木灌木混搭,鲜花绿草掩映,街头小公园随处可见;主干道上、BRT下还多了不少“世博公厕”,让人眼前一亮。今年以来,湖里区用于景观整治、绿化改造、新建社区公园以及环卫设施改造的资金已超过2亿元。

  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区品位是建设文明城区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湖里区引进全新数字城管系统,进一步完善治保会、调委会、社区警务室“三位一体”网络,建立出租房屋管理专职队伍,持续开展校园周边、娱乐场所、“城中村”治安综合整治行动,同时启动“全区占道经营、强买强卖专项整治”,推进占道经营、噪音扰民、乱设广告等城市管理难题整治,从而为居民营造安全和谐的城市环境。

  不仅如此,从今年起,湖里区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医疗救助。与之前相比,湖里区救助范围扩大、标准提高、门槛降低。在幼儿教育方面,湖里区今年还新增了5所公办幼儿园,而每所幼儿园一年投入资金将达1000万元。

  社区服务周到细致温暖人心

  民生保障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加强社区建设则是夯实民生发展、建设文明之根本。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湖里区各街道、社区广大基层干部,通过不懈努力,和谐社区建设硕果累累,涌现出金山、金尚、康乐等“全国示范社区”。随着社区设施和功能的完善,社区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升服务水平,从而为居民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园。

  如今,在湖里区的很多社区,社区居民们都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老人出门不方便,社区有人帮着买菜;找不到工作,社区还能帮着介绍……这样的“小事”,每天在居民们的身边发生,然而正是这一件件小事,编织出一张更加细致而周到的安全网,提升着居民们的幸福指数,让百姓们生活得更加踏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董元元】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