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地产“期中考”忧多喜寡 杭州上市房企未能报喜

2011年06月29日 11:10 来源:杭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严厉调控政策持续推进的现状之下,以往业绩普遍飘红的房地产公司在2011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6月即将过去,在目前已经公布了中期业绩预告的沪深两市31家上市房企中,有11家公司业绩下滑,另有5家出现了亏损。而在业绩增长的公司中,多家是由于资产出售带来的,也并非是内生性的增长。

  在此行业大背景下,作为领军杭州的本土上市房企同样未能独善其身,受房地产行业结算收入的周期性因素影响,“滨江集团”、“广宇集团”公布的业绩预告也差强人意。

  地产“期中考”忧多喜寡

  在11家预告业绩下滑的房企中,幅度最大的是“嘉凯城”,公告显示其上半年净利润约500万元,同比下降98.90%,公司表示其主要原因是房地产项目的结算进度直接影响了经营业绩,由于上半年可结算的项目较少,导致可确认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不过嘉凯城也称,根据公司现有项目的开发情况,2011年可结算项目将多数集中在三四季度结算。

  而“海德股份”、“重庆实业”、“中茵股份”、“宜华地产”等公司的业绩降幅都在60%以上,“世荣兆业”、“合肥城建”等公司的业绩降幅则均为30%-50%。四大传统龙头之一的“金地集团”虽然没有公布具体的下降幅度,但也表示业绩将会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一季报就显示,公司1-3月份净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86.08%,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0.31%。

  在亏损的5家房企中,“津滨发展”的情况最为严重,其2011年上半年的亏损额在8000万元到10000万元之间;“万泽股份”、“高新发展”的净利润下滑幅度都超过220%,亏损金额也都超过了千万元;“国兴地产”、“天津松江”、“ST兴业”也出现了亏损。

  在“报喜”的企业当中,天伦置业以数十倍的业绩增幅位列第一。其公告显示,公司2011年上半年净利润约在1800万元到2300万元之间,预计增长的幅度为3171.09%-4079.54%。公司表示,与2010年中期相比,公司全资子公司广州润龙房地产有限公司将所持河南新景致房地产有限公司70%股权全部转让,形成投资收益约2200万元,导致公司2011年中期业绩较上年同期发生大幅变动。

  而从净利润增长的具体金额上看,主营商业地产的“金融街”以净利润约86303万元-111686万元的业绩增幅居首,其增长幅度为70%-120%。此外,“深物业”、“深长城”、“天保基建”、“宁波富达”、“珠江实业”、“浦东金桥”、“广汇股份”的业绩预报增幅也在100%以上,“荣盛发展”、“浦东金桥”的业绩增幅则在50%以上。不过,这其中“广汇股份”已经在5月31日出售了旗下的房地产业务,而本次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正是由对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等非能源业务实施剥离产生的收益及新增煤炭销售业务产生的收益。

  本土企业未能跑赢“大市”

  此前,滨江集团已经发布了半年度业绩预告称,公司2011年1-6月业绩较上年同期下降,预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在40-60%之间。公司表示,由于公司主营业务属于房地产开发行业,营业收入及利润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开发收入, 公司以房产的交付、发票的开具等作为收入确认的标准,因此难免存在季度之间收入与利润的不均衡性。由于上年同期公司实现净利润较大,比较基数较大,导致公司2011年1-6月业绩较上年同期下降。

  而广宇集团的公告也显示,预计2011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比去年同期下降幅度为30%-50%。其主要原因是上半年结转收入的项目主要为2008年金融危机时以回笼资金为目的进行销售的上东领地项目,项目毛利率比较低,而去年同期有部分商铺结转,毛利率较高;房地产公司以竣工交付确认收入,因此已经实现预售的楼盘还未到收入确认时点。

  不难看出,这两家杭州领军房企的期中考成绩,主要是受到了房地产行业结算收入的周期性因素影响,它们的企业优秀基因和长期成长性毋庸置疑。比如广宇,其旗下项目在今年上半年严酷市场里却逆市热销,尤其是位于丁桥的明星级大盘——上东城,延续了去年跻身杭州楼市年度成交榜第一阵营的气势,即使在今年楼市步入冰点的情况下,依然频繁地出现每天的成交排行榜上,成为楼市严冬里的一道独特风景。其重要的原因是,像上东城这样的项目,恰好非常契合目前受政策鼓励的刚性需求群体,符合楼市调控的精神和方向。

  而滨江也在楼市严控的政策背景下体现其强大的竞争力,尤其是位于钱江新城核心区的滨江·城市之星在上半年同样卖得风生水起。其良好的产品美誉度、丰富的可售房源储备以及在代建业务上的突破,都是未来的信心保障。记者 方张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