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南昌市红谷滩沿江百米范围不再建住宅 (2)

2011年06月29日 14:23 来源:大江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打造红谷广场确立商业中心

  此外,为了满足居民的购物需求,集聚人气,红谷滩将全力打造“一带、两城、三中心、四基地、五商圈”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带”,即沿赣江商业景观经济带;“两城”,即红角洲文化博览城、九龙湖生态科技城;“三中心”,即市级商务商业中心、区域金融中心、中部地区会展中心;“四基地”,即中心区综合总部基地,凤凰洲能源、环保总部基地,红角洲文化创意、软件科研总部基地,九龙湖交通运输、市场物流总部基地。“五商圈”,即八一桥头商圈、世纪广场商圈、红谷广场商圈、国际展览中心商圈、西客站广场商圈。

  “都说红谷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中心,我们要确立新区的商业中心,地段初步确定在万达广场及其周边,希望将其打造成‘东有八一广场,西有红谷广场’。”有关负责人说。

  D。教育医疗

  支持品牌学校综合医院落户

  家住红谷世纪花园的秦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刚搬来红谷滩时,可供选择的学校不多,小孩读书不方便;此外,医院也不多,要看医生还得去老城区。而现在,红谷滩新区已吸引了一批全国知名教育品牌落户,如上海海文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协和教育集团、江西广电艺术幼儿园、南昌二中、南昌五中、南昌二十二中、育新学校、南师附小等。

  记者同时了解到,针对红谷滩各楼盘的入住率越来越高,意见提出,新区将有计划、有步骤地转移老城区的优质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并支持品牌学校、综合医院落户新区。

  E。文化体育

  建设文化场馆丰富精神生活

  “住的人多了,也应该建文化场所了。”市民陈女士表示,红谷滩既然规划为南昌市的新中心,还应该要有书店等提升精神文明的配套设施,才能提升红谷滩生活配套的档次和质量。

  记者了解到,红谷滩新区目前尚没有一家成规模的书店,更没有可供阅读的场地。“我们正在加快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文化站建设,实现村和社区文化室的‘全覆盖’。”红谷滩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还将配合省里抓好一些大型文化体育场馆在新区的建设。

  意见提出,红谷滩将发挥国际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省民俗展演中心、水城艺术村等载体优势,把更多的综合文化体育活动安排在新区举办,培育一系列有影响的文体活动品牌。

  【对话】

  新区主打时尚牌 与老城区差异化发展

  针对南昌市将举全市之力聚焦红谷滩新区发展,记者专门采访了红谷滩新区工委书记朱志群。

  记者:大家都说红谷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圈,就连一些常见的便利店和小超市都缺乏,如何提升红谷滩的商业氛围?

  朱志群:红谷滩10年的建设,变化虽然很大,目前也有几家比较大的商场,但由于结构的限制,还没有像老城区那样形成一个大的商业圈。所以我们将集中打造“红谷商业广场”,对该拆的进行拆除,该调整的进行调整,希望将其打造成“东有八一广场,西有红谷广场”。

  记者:积极引导老城区部分功能和人口向新区疏散,是否会给老城区的发展带来冲击?

  朱志群:红谷滩现有居住人口有22万人左右,原有居民才2万人,将近20万左右的人口是移民人口。对于一个新城来说,起点颇高。实际上,老区和新区通过优势互补,实施差异性的发展,可以互相提升,而不会互相打击。红谷滩新区是要打造“生态胜地,时尚商都”,走的是高端引领、中端推动,以打造时尚为主、生态低碳支撑的购物环境。其优势主要有三:一个是环境效应,一个是人才效应,一个是集聚效应。这是老城区和新城区较大的区别所在,一旦新区把生态做好了,时尚品牌做出来了,除了能吸引一部分老城区的市民过来,更主要的是吸引外来人口,如到南昌、到江西旅游的游客,才能真正带动消费。(记者 袁思东 见习记者 赵婉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