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陕西保障房建设实施问责制 月度排出"英雄榜单"

2011年07月04日 09:25 来源:陕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保障住房不完成,考核优秀没保障。”

  “目标考核为保障房建设戴上了‘紧箍咒’。”

  “月排名,年考核,各地区之间形成你追我赶之势,促使保障房建设能真真正正地由计划变为现实。”

  “竞争机制的引入,在全省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全力推进保障房建设进程。”

  ……

  《陕西省住房保障工作评价考核暂行办法》出台后,一时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并纷纷作出这样的评价。4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省住建厅印发了 《陕西省住房保障工作评价考核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决定采取百分制的形式,以月排名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各市保障房建设的进展情况进行督察。《办法》规定:将保障房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各地市年度目标考核指标,当年没有完成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的市政府和省政府部门,不得被评为优秀。

  1、创新考核机制,建多建少不再一个样

  保障性住房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方式,为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今年国家下达了开工建设1000万套的目标任务,我省今年的任务是47.43万套,并与中央政府签下了“军令状”。

  47.43万套,这是一个怎样的数字,通过横纵对比就会知道这个任务是何其的繁重:与我省2010年保障房建设相比,这个数字是去年的2.5倍;从全国各省市的目标任务来看,这个数字稳居前三甲。

  一边是繁重的建设任务,一边又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虽然我省去年GDP突破了万亿,但不得不承认,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无论在发展水平还是财政收入方面,我省还都有很大差距。然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作为一项政府实施的公益性事业,离不开土地、资金和相关配套设施的支持,作为一个西部省份,完成这样的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

  “如果各自的工作任务都不明确,那就无异于瞎忙活。各级相关部门要把这些数字、概念记在脑子里,放在心上。”3月21日,在全省保障房工作会议上,江泽林副省长作出了这样的要求。

  不仅是各种会议上的千叮咛,万嘱咐,作为主抓保障性住房的省级领导,江泽林副省长还意识到,要将保障性住房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还需要制度和监督机制的保障,应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各级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没有完成的要实施问责制。

  在这种背景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陕西省住房保障工作评价考核暂行办法》出台了,《办法》按照百分制执行,评价体系共涵盖4个评价类别18项指标。按照《办法》要求,省住建厅自5月起,在每月的3日,向社会公布前一个月各地市住房保障工作的排名。

  “一旦引入了考核机制,排名就不可小觑。在这样的考核办法下,各地市压力陡增,而更严格的是,从今年起,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不落实的市县,还将停批商业开发土地供应手续,不得进行土地招、拍、挂。现在地方政府在‘问责制’的压力下,对保障房建设更加重视起来。”对于《通知》实施后的作用,省住建厅的一位官员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位官员的评价是很中肯的。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上来,以坚定的信心、有力的举措、扎实的作风、迅速扭转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滞后的被动局面”。5月26日,汉中市市长胡润泽在全省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情况点评会上作出了这样的表态。从讲话中不难看出,在1-4月份保障性住房综合排名汉中市处于末尾之后,这位汉中市的执政者所面临的压力。

  2、细分量化打分,保障房建设有了抓手

  考核机制的引入,意义不仅仅在于通过排名激励各地市对保障房建设的重视力度,更大的意义还在于,由于将各项指标进行了细分,并实现了量化,对照各项指标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问题,寻找差距,有利于各级政府和部门在保障房建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汉中市为例,在1-4月份的考核中,汉中市积分最低,排名最后,其中土地供应得分仅为4.171分,这说明汉中市在土地供应上工作慢了。

  获得这一情况后,汉中市立即行动,在市长胡润泽的亲自协调下,汉江边上一块730亩并极具商业价值的土地划拨为保障房建设用地,建成后将成为我省景色最为优美的保障房项目。土地供应跟上了,考核成绩也就自然提高了:在5月份的考核中,汉中市的土地供应得分迅速提高,达到了8.951分,综合排名也得以提升。

  同样是在5月26日的全省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情况点评会上,根据1-4月份的各项考核指标,江泽林副省长对我省各地市保障房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通报:

  “在责任制落实方面(满分5分)。各城市都得到满分,说明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经将省上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了责任单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