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保障房不该只保“官系”群体 谨防功能“异化”

2011年07月19日 15:53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有消息称,广州市今年8.5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已经分解到具体项目地块。其中,广州地铁公司等8家单位将利用自用土地建设13395套保障房,占广州今年保障房建设任务的15.7%。

  “集资建房”、“自建房”、“团购房”等名目繁多的保障房项目的确令人“乱花迷眼”。保障房建设任务加快的同时,也衍生出一些花样众多的所谓的“保障房”。

  保障房如何真正实现保障功能?原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王小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障性住房在实施过程中要全程监督,针对保障房的滥竽充数或造假,一定要严格监督,并且定要严惩。

  “有利就做大,没利就不做。不少地方政府把保障房建设任务转嫁给企事业单位,其动机就是怕花政府的钱,保障房是需要花钱,批商品房用地是要挣钱,增加地方财政。”王小广指出,保障房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不少,按套数设定建设目标正确,要求加快开工建设更是万众期待。“但是许多保障房项目开工是真,但竣工和开工是两回事,我们不应只看开工的赫然‘业绩’,可以想象,某些开工项目也有可能五年都竣不了工。”

  乱象:“集资建房”“自建房”“团购房”层出不穷

  记者调查了解,目前,央企单位自建房已越来越多。有北京多个大型国企内部员工的消息表明,有60%左右的国企都有自建保障住房计划,所谓的低价“分房”仍在不公开地进行着,许多国企近几年都曾集资建房或建单位福利房。

  各地一些机关或企业,打着保障房的旗号,建豪华用房。继湖南衡山县电力局、安徽电力等企业被曝出集资建别墅群;央行苏州支行集资建别墅,有员工嫌“位置偏僻”而转售他人;福建龙岩市经济适用房被某些公职人员“团购”,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占申购者比例20%;山西省忻州市首例限价房项目成为当地干部福利房且被大肆高价倒卖牟利……

  除此,在政府保障房建设任务繁重的背景下,利用公租房政策相对宽松的有利条件,招募企事业单位参与公租房建设便成为各地的通用手段,早已不是秘密。今年沉重的保障房建设任务,使得各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都被推到了前台,一些处于灰色状态下的企业“自建房”在保障房“军令状”掩护下,变成了“阳光房”。

  在一些高校或科研事业单位,单位的“团购”或“分房”也并不少见。今年三月,“清华大学将向教师分房1000套,并拟再建5000套”的消息被热炒,福利房政策再次引起众论。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曾表示,清华将在百年校庆后给教师大规模分房,教师只需以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市场价支付房款。

  此外,最近被高度关注的广州最大规模企事业单位自建保障房,会否成为重回单位福利房的老路?外界质疑,企事业单位自建保障房会成为变相福利分房,是开历史“倒车”。

  对此,王小广表示,“我们绝不能出现体制回归,必须坚决反对保障房变福利房。如果自己单位建房,又要分给自己单位的员工,这和当初的单位分房没什么两样,我们不能走回头路,人为地制造新的不公平。”

  广州市住房保障办透露,所有企业自建的保障房的房源都要面向住房困难家庭,由政府部门统一审核把关,不会成为单位福利房,另外还将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规范企事业单位自建保障房。参与建房的多家企业表示,他们自建包括公租房在内的保障房,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项目建成后,住房将全部按照政府规定的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政策,企业无权私自处理。

  但资深地产专家韩世同则认为,虽然是企业自有用地,但不等于用地性质就是商品住宅用地,除了工业园区性质的土地外,很多还可能是有历史遗留问题的“瑕疵地”,这次用保障房名义“转正”盘活,对企业来说并不吃亏。在王小广看来,所有的企业土地都是公共资源,企业替政府承担一些必要的社会责任是非常有必要的。

  看法:保障房不应失却“保障”功能 避免异化为“福利房”

  在公众看来,保障性住房建设本质上不是计划经济时代单位福利分房的翻版,更不是资本、权势的逐利场,而是由政府之手牢牢掌控的、专为低收入群体量身定制的“安居房”,理应成为一项民生和民心工程。

  当前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的背景下,如何防止“保障房”异化为“福利房”,不仅关系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政府承诺,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保障领域的分配正义。

  据了解,目前单位自建保障房面对的群体主要是1998年房改之后没有享受到房改政策的人群,或是之前享受的住房面积太小,不满足的人群。

  有观点认为,各级政府保障房建设压力巨大、缓解单位住房困难是催生单位自建保障房的主要原因,但保障房不应失去应有的保障功能,避免单位自建房重走福利房老路。

  “保障房的建设应和整个城市发展规划统一起来,保障房到底该怎么建?建在哪?现在大多的保障房都建在郊外,而国外的保障住房多是建在城市中心。”王小广认为,“在我国,老城区改造往往是保障房突破口,要建小户型的高楼层,保障房不要总考虑建在远郊,要把需要保障的人群留在市内,既可利用公交系统解决交通问题,又解决了住房问题,一举两得。香港及国外不少国家大都如此。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