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给北京一条出路:"首都经济圈"全解密(2)

2011年07月26日 08:2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7”方案或将落定?

  “京津冀都市圈”方案夭折的原因在于强调了“平等”,缺乏轴心。三地虽有合作意愿,但各自需求并不契合。

  无论身处北京还是河北,当你问当地人是否听说过 “首都经济圈”这一概念,没有人会说“不”。但被问的人十有八九是将这个名词跟去年河北省出台的“环首都经济圈”混为一谈了。

  两者虽只差一字,身份却大相径庭。

  随着“首都经济圈”写入‘十二五’规划,其规格自然比河北的“环首都经济圈”超出一级。

  首都圈,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并非一个新名词。历史上,国都周围地区称为京畿,由主管京师的官员管治,承担支援和服务首都的重要职能。自辽代起,北京成为国都,至清代,其首都圈范围越来越大,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北京为中心,半径300~400公里的圈域,圈域内包括保定、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一批重要城市,这些城市以其特定职能(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服务于首都,保证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与文化中心职能的发挥。

  历史证明,河北毗邻京城的那些城市曾经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北京,毫无疑问是首都经济圈的核心。但因为朝代的更迭,这一段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史也因此戛然而止。

  相隔近百年之后,一位区域研究学者在一份代表着强烈官方色彩的研究报告中再次系统地提出了首都圈的意义、概念、划分与战略。他名叫杨开忠,是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研究中心主任,他所主持完成的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精品工程项目《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他提出这个概念的背景是:北京要建设成世界级的城市。

  彼时,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已经从地理上的概念跃升为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各领风骚。然而,以首都为核心的周围城市经济一体化进展却相当缓慢。

  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但时至今日,这一等待了7年之久的规划一直未能获批。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十一五”时期提出的“京津冀都市圈”夭折的原因在于强调了三地的“平等地位”,缺乏轴心。京津冀三地虽有合作意愿,但各自需求仍有不同,尤其是北京、天津这两大直辖市之间的关系,协调起来难度很大。

  由此,“首都经济圈”开始浮出水面。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目前学界有关首都经济圈空间范围的界定主要有“2+5”、“2+7”、“2+8”、“2+11”等多个方案(见“首都圈空间划分的几种方案”)。但哪种更切合实际,仍需要科学的研究论证。

  李国平,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也是今年北京市首都经济圈规划的起草人之一,多年来致力于首都圈的研究。在他看来,“2+7”方案最具可行性。

  “2+7” 方案是在综合采用交流强度、断裂点、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分析经济联系强度的计算公式后,由杨开忠领衔完成的《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得出的首都圈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保定市、廊坊市、沧州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张家口市、承德市等9个城市。

  “2+7” 方案与当年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并不完全一致,该区域范围是“2+8”,比“2+7”多了一个石家庄市。

  “石家庄和北京并不连接,中间有一个保定市,这样石家庄和北京的联系也就不那么直接紧密了。如果是京津冀都市圈,可以有石家庄,因为它代表了河北;但如果是首都经济圈,应该是以首都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2+7’是比较理想的。”李国平说。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