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成都楼市十年:前五年姓陈 后五年是杨家将的天下

2011年08月02日 11:26 来源:四川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果一定要给定论,成都楼市前五年姓陈,后五年则是杨家将的天下

  陈家刚现身摄影展,惊动成都地产界。那是2005年3月12日,是过去十年历史的时间中点。那天距离当年农历惊蛰节刚好过了一个礼拜,又是一个很休闲的周六。天有些寒冷,飘着丝丝细雨。

  从机场路下来,穿过一条只能容一辆车通过的简易公路,就到了蓝顶艺术馆——一座废弃的工业厂房。当天晚上,陈家刚的摄影展在这里举行,被称为艺术馆的厂房里还有周春芽和何多苓的画室。

  在摄影展上,陈家刚侃侃而谈光与影、色调与线条,并对自己的摄影艺术超级自信,自诩在中国摄影圈里技术是一流的。就在前一年,也就是2004年,他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的专访,那时候他的身份是著名摄影人。

  其实,像成都报道记者一样去现场的很多人,当时是冲着陈家刚的另一个身份:著名的地产人。对于这个身份,潘石屹曾多次策动他复出,并说“成都楼市少了你,就少了艺术和思想”。但面对这个话题,陈家刚并不自信,也不愿多谈。

  又是一个五年过去了。偶有陈家刚的消息,但多是他以摄影为乐、与镜头为伴的内容。显然,对于他十年前曾经疯狂迷恋过的地产行业,陈家刚已将自己定位为了旁观者的角色。

  过去的十年,是成都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是成都报道创刊后风雨成长的十年。在这十年之中,成都报道见证了多少陈家刚一样的悲剧英雄,从房地产大亨消失为无形;见证了多少默默无闻的传奇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最终龙起苍茫。梳理过去十年的行业历史,真的不得不让人击节慨叹,唏嘘动容。

  陈家刚的悲剧

  过去的成都楼市十年,姓什么?如何称呼?

  如果一定要给定论,那么前五年姓陈,后五年则是杨家将的天下。

  陈家刚是前五年的标志性人物,他的故事起于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楼盘——上河城。这个楼盘位于成都市府河边,占地40亩,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是成都市首座院宅建筑和标志性建筑物民居,并以“一座充满回忆的新城”的广告定位,深挖房地产的人文关怀与历史底蕴,并赢得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声望。从1998年4000万大手笔广告而举国知名,到2001年因资金链断裂全面断工,上河城的梦幻之旅很快变成一场梦魇。

  对于这个不堪回首的项目,陈家刚表示,自己对上河城的构建理想远未完成,工程就被迫搁浅了。陈家刚说,上河城寄托着自己美好的理想,他想通过建筑语言,在这个项目里面实现精神上的居住,为了这种理念,很多时候将市场撇在一边。他认为上河城很多地方都没有弄完整,但无疑它具有成都建筑中最好的细节,例如围墙原本打算全是用糯米浆为原材料砌成。

  最感性的艺术与最理性的房地产项目之间也可以结合起来,这是陈家刚为中国地产做出的最大贡献;艺术与地产的结合,需要慎重考虑商业底线,这是“上河城惨案”给楼市十年留下的最大教训。从近年来高潮不断的中式建筑热以及大量艺术馆与地产项目的成功联姻来回顾陈家刚的上河城,可知从建筑本质上他并没有做错什么,问题在于他走快了两步,不幸成了“先烈”。

  陈家刚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城市乃至全国房地产行业的悲剧。如果陈家刚不过早倒下,那么成都楼市的江湖地位或将比肩全国一线,成都或将成为中国楼市的一个艺术中心,成都将是当仁不让的中国地产文化的旗手;如果陈家刚不过早倒下,那么成都开发商的融资环境、平台发展、企业和产品影响力等,将势必大大提升,成都也将有可能出现万科、龙湖这样的本土规模企业;如果陈家刚不过早倒下,用糯米浆为原材料砌成的围墙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以及更多的产品创意将层出不穷,那么鸟巢、水立方等举世闻名的建筑,或许将是成都制造……一江春水东流去,奈何成都过早痛失中流砥柱人!

  陈冠杰走西口

  如果说陈家刚的悲剧,导致成都建筑文化与艺术旗手的缺失;那么,陈冠杰的悲剧,导致了一个阶段内成都房地产区域开发引擎的哑火。

  1993年春天,四川省政府在香港举办招商会,港商陈冠杰对成都宣传的投资环境产生了兴趣。5月,组建东洋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同年7月,选址郫县犀浦镇317国道旁以国际大都会命名的“香港的花园”,首批项目开工。陈冠杰要在这块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16座以世界名域命名的花园住宅区,计划全部总体开发占地3000亩,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容纳30万居民,预计总投资40亿元,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都会。

  如果这个项目开发成功,犀浦就将取代当今华阳的“一哥”地位。而且政府还可借此吸引实力开发商,真正呈现成都的“番禺板块”。遗憾的是,陈冠杰“走西口”失利,而且整个郫县犀浦区域为此沉寂近20年。

  2002年,成都报道决定推出《败走国际大都会的陈冠杰》的大型系列报道,当记者三次拨通陈冠杰广西南宁的电话号码,并告知成都媒体记者的身份时,陈冠杰连续三次坚决地摁断了连线。在记者的诚意打动下,他最终说明了原委,“成都,太伤我的心了!”

  据业主回忆,作为开发公司总裁的陈冠杰,其实是一个“开发商中的老实人”。为了保证质量,陈冠杰竟然在工地上跑烂了几双皮鞋。试问,在房价动辄六七千的今天,几家品牌开发商能做到这点?

  但历史是有局限的。尽管陈冠杰主观是想将这个项目做成精品项目,做成片区引擎楼盘,但在五大花园推出666元/平方米的售房价后,国际大都会888元/平方米的房价便成了开发商的致命毒药。成都历史上的第一批房产投资者,开始发挥“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力量,以泄愤的方式给开发商带来了灭顶之灾。

  业主在冲动和盲目购房之后,价格对比清醒过来,在这时,房子的质量在层层转包的情况下,出现了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加之水、电一时供应不上,医疗、学校等附属设施配套等问题,业主觉得被港商骗了。接下来,业主将陈冠杰告上了法庭,要求降低房价,赔偿损失。再后来,业主三五成群拿菜刀追杀陈冠杰。面对强大的压力,地方各有关部门推诿扯皮,加之媒体的夸大报道,陈冠杰无力来抵御这种打击和压力,不得不愤而出走广西桂林。

  就这样,2000年前后的“陈氏三杰”命运多舛,陈冠杰与陈家刚一样,最终沦为这片开发热土的悲剧英雄。

  陈宇光的枭雄往事

  在2000年后的前五年时间里面,对成都楼市历史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个陈姓开发商,这就是陈宇光。他曾是一个位列福布斯富豪榜第二的主,在“亚洲第一MALL”的熊猫城项目上硬撑13年之后,选择出售熊猫万国商城给“华南虎”的富力地产,最终输得伤痕累累。

  2011年7月15日,成都报道在该项目新建的商务会所,举办上半年商业物业投资研究新闻发布会时,业内诸多名家开发商参观陈宇光当年推出的空中花园,依然惊为“天人”,连称“开发商太不可思议了,太宏大了,太了不起了!”

  现在,用专业人士的眼光来看,陈宇光的失败依然源于前面“两兄弟”的覆辙:过于超前。而让他们过于超前的,皆源于他们拥有一个智商远超常人的脑袋,天赋异禀,对房地产行业有着超越常人的理想追求,但无一例外地患有“理想洁癖症”,忽视了现实条件下的环境制约,最终导致了“一不留神的滑铁卢”。

  在合适的地点、不合适的时间,推出了一个合适的项目,这是业内给予陈宇光的评价。与国际大都会的雄心一样,也是1993年,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的熊猫万国商城开始在陈宇光手中运作。要知道,在成都房地产开发的最初期,要运作这样一个“蛇吞象”的项目,的确需要千里眼的本事,还需要“疯子”的精神。但,作为地产界枭雄的陈宇光,这些都具备。

  艺高人胆大的陈宇光开始玩“亚洲第一”,但2002年开盘的熊猫城招商一直就是“熊样”,招商问题一直伤透脑筋。虽然陈宇光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但依然无法让20万平方米体量的商业繁华起来。2005年4月,深圳铜锣湾与熊猫城签约,号称要引进世界500强超市,并于当年10月营业,这让”亚洲第一MALL”的巨人备感欣慰,也让自己郁结12年的压力顿时疏解。但事后证明,这不过是一场闹剧。

  再强大的巨人,如果每天的链条绷得太紧,终有累垮的一天。心力交瘁的陈宇光,终于2006年将二期项目出售给富力地产,为自己的成都宏图伟业画上了一个伤心的惊叹号。

  2001——2005年,最悲情的成都楼市五年里,“陈氏三杰”先后悲壮地倒在成都这片开发热土上。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先烈”行为,成都楼市的产品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状态,行业文化的理想大旗猎猎作响,主流开发商开始追求一种大成境界,此时的成都楼市姓“陈”,也姓“成”。

  “杨家将”时代

  一个时代的崛起,总是以一个时代的结束为标志。就在陈宇光2006年宣布卖出熊猫城、熊猫万国商城名称被富力弃用的时候,成都楼市从此开启了“杨家将”时代。这支队伍领头的两员悍将,不是别人,正是置信的杨毫与蓝光的杨铿。

  金房集团董事长王晓白曾作诗《咏二杨》:入蜀兵团似强龙,图霸西川硝烟浓。二杨率众擎天倾,半壁河山还姓“蓉”。在王董事长眼里,置信杨毫、蓝光杨铿,无疑是成都房产最耀眼的双子星座。在外来兵团大举入蜀,一片“狼来了”的呼声之中,具有“包容、和谐”精神的成都房企,既经受住了外来房产航母莅蓉后市场竞争加剧的考验,又在努力吸收外来营养中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涌现出了“二杨”挥鞭的动人场景。

  其实,置信的名满天下,最终成为成都开发商的一大盟主,并非2005年之后,而是2003年的置信生活方式。在当时,置信的产品被称为“法拉利”,其炫目的光环让人沉醉,其工艺的细节让人折服。之后接连推出了芙蓉古城、丽都系列、国色天乡以及进军牧马山做高端别墅,这些都表明置信的杨毫是在用一支铁军的方式,攻占并修建了一个个置信制造的城堡,“杨”字大纛百里可见。

  而蓝光的成功,更像一个商业帝国的传奇。以商业地产起家的蓝光,只见它“蓝光一闪”,迅速转战住宅市场。当几乎所遇的开发商纠结着计算楼面单价的时候,蓝光的杨铿敢于一年连开七个盘,而且清一色复制底商加住宅,这个利润在当年决不亚于商业地产。如今,蓝光发挥它的规模优势,又开始琢磨做这些像蚂蚁一样多的业主的生意:有二手房,还有商业……

  这个市场,必须先有市,后才有场。由于中国楼市在后五年进入资本的时代,逐利成为一个行业轰轰烈烈的运动,行业文化和建筑文化就像我们的诗歌一样,尴尬地成为了这五年房地产行业的笑柄。由于缺乏了文化这个行业的“胶质原”,才出现了和前五年完全相反的两个场面:前五年行业敬重的都是荆轲刺秦一样的“死士”英雄,各个开发商的队伍是散的,但主流开发商的心是聚在一起的,做一个有文化、有理想的企业和项目是一致的;后五年行业崇尚成功的盈利模式,各个开发商广泛结盟,但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成都楼市的产品创新几乎空白。

  这五年的市场竞争是激烈的,是残酷的,此时的成都楼市姓“杨”。但,这五年成都楼市缺乏了以前“慷慨赴死”的英雄情结,本土开发商的产品普遍缺乏了原创性,因此也姓“洋”。

  “洋盘”时代,是成都楼市2006年后五年无奈的真实写照,但这是下一个五年崛起的全新起点。

  来源:成都报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