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专家:缩小差距 制定统一的住房最低保障基准(2)

2011年08月22日 09:1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牛凤瑞: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近期北京取消部分骗购家庭的保障房资格?

  牛凤瑞:近期北京市取消了5300户骗购家庭的保障房资格,但这个处罚恐怕是过于简单了。首先要看这5300户家庭的骗购行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最近几年还是2003年开始搞经济适用房的时候。2003年的时候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差价还比较低,那时候买保障房往往还需要动员,而最近几年保障房的供需矛盾已经非常突出。从处罚力度上讲,不同时期的骗购行为是不是要一样对待?这恐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证券报:中长期来看,纳入住房保障的群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牛凤瑞:目前的保障房覆盖范围有些泛化。不少地方把很多政策性住房也纳入到保障房体系里面,这给政府真正实现住房保障目标增添了很多变数。今年全国10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力度很大,但保障房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有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分配的理念。近期一些地方爆出了保障房建设资金紧缺、债务隐患增加等问题,对此不如把当地的住房保障标准降低一些。

  和食品不一样,住房的消费弹性相当大。保障房的分配标准和保障范围应该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和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撑能力相适应,还要考虑其他社会保障目标的统筹兼顾问题。这要求我们在保障房政策细化方面严加注意。

  现在很多地方把“人才房”也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从逻辑上讲,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素,政府拿出优惠条件吸引人才,并在住房上进行“照顾”似乎没有错。但如果进一步追问,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基本住房都不能解决,他到底是真人才还是假人才?

  目前来看,各地保障房的申请范围应该更加严格。如北京的两限房申购标准是家庭年收入8.8万元以下,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以下,这个范围就非常大。北京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城市,每年新增几十万的外来人口,保障房分配还是一个“僧多粥少”的问题。而非户籍人口纳入保障范围,恐怕应该是未来的方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