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北京人才公租房探访:谁有资格申请?

2011年08月24日 09:25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才,如何创造更好的条件,保持对青年人才的持续吸引力,这个课题无论对北上广等致力于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国内一线城市,还是长三角、珠三角等正在高速发展期中的城市,都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青年人才住房问题,如今备受关注,各地不断探索。比之上海,北京、广州或长三角城市在这方面正在做些什么?有哪些创新可为借鉴?本报为此实地一线探访,关注各个城市青年人才生活现状,采访各地权威专家……

  在所有国人心中,北京都是个特殊的地方。

  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首都北京”这个词仿佛伴着一个身份符号,有着不一般的吸引力。

  也正因此,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现北京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已达704.5万,占总数的35.9%。同时,在过去十年中,北京人口增长率高达44.5%,年新增人口60.4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00万人怀着700万个梦想,但2010年底北京人口已突破1972万人,资源相对紧张。如何解决资源与人才的矛盾?在最受青年人才关注的住房方面,北京今年一方面推出被称为最严限购令的京版“国八条”,另一方面,大规模建设、配租保障房和人才公租房。两个看起来似乎并不相关的政策,在某些方面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探访一:

  公租房“补位”限购令?

  根据规划,北京市今年新开工建设住房中,保障性住房将占60%,达20万套。而公租房将占到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的60%,达6万套。

  外企白领笑笑在北京工作一年多,和一位大学同学住在北京三元桥附近的一幢老式居民楼里,每人每月承担1500元的房租。房子一共50平方米。经过一条走廊,就是卧室了。“租来的房子总觉得没安全感。”笑笑说。

  买房?今年2月,备受关注的京版“国八条”落地,非北京户籍家庭需提供连续5年在京缴纳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证明,才能在北京购房。有观点认为,限购令“误伤”了笑笑这样的在京外地青年。

  其实,即使没有限购令,笑笑也不太可能买房。她每年正常花销之外,能攒上三四万元。但和房价相比,笑笑的积蓄与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差得太远。

  “现实地讲,在北京解决好年轻人的租房问题更迫切。”王斌是一位自由摄影师,一年收入约20万元,在北京一直租房,他付得起首付,但不想年纪轻轻就背上房贷,“这意味着你没有了实现梦想的自由。”他告诉记者,北京与上海文化不太一样的地方是,这里“文艺青年”、“自由职业者”扎堆。演员、律师、设计师、自由撰稿人、翻译、画家、没有底薪或低薪的销售员、外地来京做买卖的个体工商户和游商、保险中介推销员……“让他们人人都能买房不现实嘛。”王斌说。

  实际上,政策制定者也注意到了这个现实:在北京“国八条”出台后的楼市调控细则中,在强调“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占全市住房供地的50%以上”外,还有一条——2011年年底前实现公共租赁住房配租入住1万户以上。今年新开工建设住房中,公租房将占到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的60%,达6万套。

  “要求外地人提供连续5年以上的纳税或社保缴纳证明,主要是为了抑制炒房等投资性和投机性需求。”北京市房协副秘书长陈志认为,此举是基本手段。解决住房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基本住房制度,针对不同群体,形成符合实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分流需求,改变住房供应结构,才能让限购有的放矢。而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公租房,主要针对青年人才这一群体。

  探访二:

  人才公租房谁有资格申请?

  中关村人才公租房申请人必须具有大学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高级技师资格,不一定要有北京户口,非京籍人才也可通过企业承租到公租房。

  26岁的李新是上海人,研究生毕业,来京一年,现任某国企总经理行政秘书,月薪7000元,“一年租期刚到,房租立即从3000元跳到3500元,房东怎么也不松口,只有重找。”说这话时,李新正坐在自己在北京三四环之间刚租下的房子里,这套一室一厅上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每月租金3600元。李新工作还不错,但就是租房这一件事,瞬间让这位多年顺风顺水的小伙子感觉“挺狼狈的,现在我卡里就剩1200元了,听说北京现在有‘人才公租房’,租金比市价便宜20%到30%,不过,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资格算‘人才’”……

  “人才”还是有标准的——提供首批人才公租房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与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财政局等7部门联合下发了 《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这一《意见》,人才公租房申请人必须具有大学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高级技师资格,非京籍人才也可通过企业承租到公租房。

  根据这一《意见》规定,中关村公租房的租金不高于同地段类似房屋市场租金。人才公租房最长租期不能超过工作合同期限,承租人需继续承租的,应在合同期满前3个月提出申请,连续租赁期限原则上最长不超过3年。符合承租条件的家庭只能承租一套。

  另外,申请人才公租房的单位和个人,若有开具虚假证明、未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或住房等情况骗租的,由管理单位或产权单位解除租赁合同,按同期市场标准补交租金并取消申请资格,5年内不得申请政策性住房。

  “实际上,人才公租房是给那些‘夹心层’的,即买不起商品房又不满足廉租和经适房的申请条件的人群。这些人,可能是新就业的毕业生,也可能是外来务工者,或者是企业的引进人才。”北京某区一位房管部门负责人称,现在的人才公租房主要集中在高新开发区和高校,但随着公租房的增加,会有更多的年轻人纳入到这个体系中。

  目前,中关村第一期6000余套人才公共租赁住房已建成投入使用。计划中,今后3年中关村将建不少于1万套公租房。中关村第二期、第三期人才公租房工程项目也在规划中,将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建成。

  在北京城南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鹿海园四里公租房小区目前已经竣工,800套住宅目前均已定向分配给了诺基亚、奔驰汽车、中铁十九局等公司员工。目前,园区在建公租房总面积约为26万平方米,投资总额接近10亿元,2012年全部完工后,可以满足近2万名职工的住房需求。

  探访三:

  自建、“趸租”如何盘活资源?

  北京市鼓励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单位,利用自有国有土地建设公租房,鼓励产业园区建设公租房,向园区内企业职工出租,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公租房。

  没房没车,小莉就和大学的男朋友领证结婚了,名副其实的“裸婚”。小莉的丈夫毕业3年,在一高校工作,收入不错,也拿到了北京市户口。他们虽没有“限购”烦恼,但是两个人都来自宁夏的小城市,双方家中能力有限,无力帮他们付足首付,更别说买房子了。两个人和一位朋友合租了套两居室,每月租金2600元。

  “将来有了孩子,就不可能还和朋友合租,不过,单独租房太贵了……”小莉说。

  最近传来好消息,丈夫所在的高校正在规划自建公租房和保障房,“我们也能‘分房子’了。”小莉开玩笑说。

  多渠道拓展公租房房源,完善公租房供应体系,正是北京大力发展公租房的一项重要举措。记者了解到,如今,聚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师大的良乡高教园,2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项目正在进行前期规划……

  为了广开房源,除自建房外,记者发现,趸租是一种大胆突破的管理方式。所谓趸租,即是具有国资背景的房屋租赁公司,长期租赁农民手中富余的定向安置房,将这些房源纳入公租房中,由统一平台整体托管、整体配租、整体统筹。

  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的首批48套人才公租房,即是以趸租的管理方式进行配租的。丰台园企管处副处长李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丰台近年来城镇化进程迅速,“农民上楼”后一户可能分到两套房子,其中的一套往往用于出租。今年初,由丰台区房管局下属房管中心具体操作,与农民签订长期租赁合同,再与园区企业签订承租合同,把公租房配租出去。

  趸租最大优势就是个“快”字。从着手筹集房源到实现配租,不到半年,首批承租3家企业就拿到了公租房的钥匙,两居室的月租金为每套3080元。“这只是基础的租赁价格。”李震告诉记者,企业员工租房时可以获得“双重补贴”。在签订协议时,丰台园即给予承租企业每套1万元的资金补助,用于添置家具、家电等。园区还为每套人才公租房提供每年1万元的房租补贴。李震说,企业同样给予补贴,员工每月只需掏1200元就能住进两居室。差额租金以及物业、取暖等费用,均由企业承担。

  李震认为,农民转租的方式一举盘活了农民闲置的房屋,房主成了资产运作的受益者;而租赁公司则成为资本运作的操盘手,甚至是各方利益的协调中心,“我们就是找到了城乡对接中的一个点,这是个三赢的创新。”

  记者调查中发现,北京市对趸租形式有多方位的探索。比如租赁公司整体趸租给大型企业时,企业如安置本村村民就业即可享受租金优惠;房屋空置期交付的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有的租赁公司更大胆签约,一签就是3年租约,农民一次性就拿到了3万元租金。

  本报驻京记者 柳田 记者 梁建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