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炒房族闭眼买房成为历史 房地产黄金时代终结?

2011年08月24日 09:58 来源:济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的一些温州老乡把资金从楼市抽出投到其他项目,他们是对市场最敏感的,风向已经变了。”一位投资者如是说。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狄更斯这句知名的话来形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似乎非常合适。

  温州籍投资客王立强对这句话的感触更深。2003年,王立强带着70万元只身来到上海打拼,和众多温州老乡一样,他选择买房投资。频繁地“买进卖出再买进”后,2008年底他手上有7套房产,扣除贷款,这期间王立强的投资收益翻了十几倍。“那时候闭着眼睛买房都赚钱。”他说。“事实上两三年前,已经感觉市场不好做,购房者观望气氛较浓,有价无市。”王立强明显感到房贷压力较大,只好变现,直到去年卖出自己在上海的所有房产,但他在一些二线城市还是购置了4套。王立强觉得自己比较明智,也比较幸运,如果现在才出手抛售,可能会更为焦虑。对他而言,楼市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不过,在资讯机构的数据里,这依然是最好的时代:近日最新全球优选住宅区域“世界等级指数”报告显示的数据表明,全球十大城市的住宅平均价格指数自2005年起仍大幅上升77%,上海五年来房价涨幅高达143%,位居第二。

  炒房族:闭眼买房成为历史

  证明房地产市场依然向好的并非只有数据。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在一二线城市效应的逐步显现,众多有实力的房产开发商,近来已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武汉、成都等一二线城市撤离,转投三四线城市。在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幅度渐趋减缓的同时,三四线城市房价的涨幅出现新的飙升,形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

  “但尽管如此,闭着眼睛买房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去年以来,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温州等地对投资移民现象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持这一观点的炒房族已不在少数。

  透过不久前发布的《2011胡润上海财富白皮书》,我们可以得出,每871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个人通过炒房,成为千万富豪。相对于开公司的业主、职业股民和公司金领等“高技术工种”,炒房致富成为过去10年中草根上海人快速敛财的捷径。根据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的数据,过去10年中,上海商品住宅均价翻了5倍还多。“过去10年是中国房地产,尤其是上海房地产市场炒房的黄金时代”,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分析师薛建雄认为,从2010年开始,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投资房地产还是能赚钱,只是没有以前好赚了”。王立强说,为控制房价,上海市政府今年2月份出台楼市“限购令”,再加上限贷令和房产税,现在投资房地产在操作上和收益上远远不如以前。

  对于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北京白领乔志浩来说,婚房有如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他和父母身上,“即便在五环六环买套新房,总价也要100万以上,工薪阶层哪能拿出四成首付?”“我们还不如蜗牛,至少蜗牛还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小小蜗居,而我们,什么也没有。”乔志浩抱怨,早出生5年甚至2年,就像游戏里的EASY(容易)模式,NORMAL(一般)模式,而现在是HARD(困难)模式——— 别无选择。

  知名财经评论人士叶檀认为,中国房地产分为两大周期,2010年之前的10年是房地产发展的黄金年代。随后出台的三大房地产政策,预示房地产新时代到来。黄金时代过后,长期来看,房地产会恢复它的本来面貌——— 居住属性。

  中介:市场切换太快

  买房者觉得买房更难,卖房者觉得卖房也更难。主要靠房产成交佣金支撑的中介业务,在成交量大幅下滑的行情下,日子也不好过,一些城市中介门店数量甚至逐日递减。

  据了解,通过中介完成的二手房交易一般按房款的2.5%收取手续费,由于市场成交量持续低迷,当年一套价值200万元的二手房能获得5万元中介费的红火日子已经慢慢成为历史。多数中介门店陷入亏损直至关门歇业。

  链家地产统计数据显示,北京6月份过千家中介公司零成交,400多家中介门店关闭。伟业我爱我家副总裁胡景晖称,楼市调控加速了中介行业洗牌。在北京限购令出台之初,部分小中介公司已被淘汰,尤其一些“夫妻”小门店关闭。

  来自21世纪不动产上海区域的统计数字显示,上个月上海二手房成交套数逼近“盈亏平衡点”的“生命线”。据上海德佑地产副总经理罗亚东介绍,2010年3月,上海的房地产中介门店约有1.3万家,目前已减少至1万家左右。汉宇地产董事总经理施宏叡提供的数据则更为惊人:近几个月来上海全市中介门店数量正在以每月2%-3%的幅度减少。不少独立经纪人为保障生活,已选择去大型中介门店做拿底薪的全职经纪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