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楼市调控成常态 开发商“造盘”应提高居住效率

2011年09月02日 09:22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一年以来,有关于楼市调控的话题多围绕房价,而随着楼市调控成为常态,有关居住效率的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近日,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未来新建社区规模将避免5000户以上的超大型社区,原则上控制在1000户-3000户之间。

  实际上,去年4月,北京国土部门出台打击囤地的相关政策,已经从源头上对土地出让进行切割。原则上,单宗商品住宅用地出让面积控制在10公顷左右,商品房建筑面积控制在20万平米以下;热点地区住宅地块的出让面积原则上控制在5公顷左右,建筑规模控制在10万平方米左右。

  这意味着,今后类似天通苑、回龙观这样的超大社区将成为历史。未来,中小规模社区成为主流。而在调控之下,“放大抓小”的社区建设思路也对楼市健康发展有助推作用。

  例如北京回龙观、天通苑等社区总建筑规模均超过1500万平米,总居住人口约30万,由于社区兴起时,位居低房价区域,吸引了大量购房者,但也由于配套设施的缺乏、体量庞大的社区一度成为“卧城”。且不说因交通拥堵、黑车聚集导致的相关治安和环境等社会问题,“卧城”中众多的房子因并不具有宜居的环境,也将部分需求挤出,再次流向城内的租赁和购买市场,大卧城内居住效率并不高。

  目前这些社区配套建设已经逐步完善,但类似的经验在北京外延式发展的城市结构中,值得借鉴。打造精致、完备的“活社区”是楼市健康发展的保障。在调控下,这也是开发商生存、发展的指导思路。

  目前,很多土地出让中都配比一定的商业公建面积。对社区商业配套的打造,社区幼儿园、学校、医院的引进都将成为“活社区”的依托。此前,火爆大势下有房必大卖的行情已经逆转,房子已经从投资产品逐渐回归居住属性。调控下,除了明降价格之外,加大投入,提升社区品质也不失为开发商的一种突破路径。小则可更快获得市场认可,大则可锁定居住人群,为提高商品房的居住效率做贡献,也是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的一则方法。(记者 张晓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