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我们需要怎样的新城:群众满意是核心(2)

2011年09月09日 09:20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化题:以民生保障促进“产城融合”

  在淀山湖新城的建设过程中,规划者和建设者发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既是新城建设和发展的灵魂,更为新城建设和开发带来强劲动力。前不久,一家著名互联网企业与青浦签约,计划在淀山湖新城的工业园区建立亚洲最先进的云计算中心和电子商务基地,这一项目将带来约3000名技术人员,其中70%是中高级技术人员。“很多人打算搬到青浦来,上班更方便,让我们放心的是,政府对教育、医疗等各项配套设施有很详尽的规划。”

  同时,产业对于保障民生的作用也十分重要——要营造繁荣的城市,让居民把这里当家,而不是暂时的落脚点,就必须提供多元、多层次的就业机会。

  说到底,是一个“城”和“市”的问题。城市发展往往有两种传统模式,一种是先有产业后有城市,这样的城市容易随着产业的衰落而没落;另一种城市是只有住宅区,没有产业的支撑,人们在此处睡觉,却在别处工作、娱乐。新城要避免这两种误区,就要走第三种模式:产城一体,城市和产业互为发展互为促进,为人们提供居住和生活的便利,这是新城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

  让产业和城市真正融为一体,民生的保障投入可以视为“粘合剂”。人们在此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需要考虑子女教育和父母养老问题;而优质教育资源和新产业形成“互动”,可以打造出良好的社会实践交流平台,让学校进一步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库,让新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正如单一的配套设施支撑不了民生保障,单一的产业,也支撑不了淀山湖新城。所以,淀山湖新城在规划产业布局时,既有“高级”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传统”的,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传统服务业,还有不断改造升级的传统制造业。与中心城市产业布局相配套,又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体系。

  “城市建设不是快速消费品,过去农村里有句话:张书记开河,李书记填河。城市建设不能图一时之快,马上建市是容易的,但过个十年二十年再大拆迁?一定要研究得透一点。”朱明福说。

  记者手记

  “造城”最重要的,是关注人

  在青浦住了4年多的德国人英格尔,反复向记者表达他对上海的喜爱:“交通很方便,社区居委会对我们很关照,附近也有不少外国人居住,购物、孩子上学、交通都很方便,和住在柏林几乎没有区别。”他去过朱家角大大小小的艺术馆和创意工作室,常常为上海郊区能有这样一处“宝地”而心生感慨:即使在德国,郊区的生活也未必如此便利和“高雅”,因为博物馆和艺术馆总会在市中心……

  而4年前,英格尔刚入住沪青平公路沿线的上海新家时,周围还是田地,每天上班几乎都要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想不到没过几年,这里成了一个成熟的社区。

  青浦新城只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城市化,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也是有效解除阻碍中国推进现代化面临“瓶颈”约束的重大战略举措。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误区,如城市建设不断 “摊大饼”;没有产业支撑,新城成为“空城”、“睡城”;外来居民和本地居民的融合不畅等。如何解决或避免这些困扰,是值得每一位规划者和建设者深思的问题。

  其实,在这些年的上海郊区新城建设的实践中,战略或者说目标已经相当清晰,那就是:城市要以人为本。人的利益、人的感受,是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城成败的生命线。从人的需求出发,新城就不能只建看得见的房子、道路,而不建看不见的便利、保障等。在具体实践方面,尤其要关注百姓最急切的教育、医疗和公共设施建设等问题。抓住民生,就抓住了新城建设的根本,如何“留住人”的各类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本报记者 孔令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