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昆明楼市:看多买少“银十”难现

2011年09月29日 17:31 来源:昆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历时5天的2011年昆明秋季房交会已于26日收官,参展楼盘数量之多、郊县地州项目参展之热情,均创下历届房交会以来新高。然而17余万入场观展人数、6.72亿元房地产意向成交金额却较之去年秋交会下滑明显。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看多买少”的现象则昭示着目前楼市调控政策效果显现,购房者对置业消费变得更加理性谨慎,昆明地产市场正向着更客观、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购房者和开发商相互观望试探楼市现状在本届展会上得到充分体现。大多数地产商以“形象展示”的状态参加此次房交会,一边谨慎推盘、积累人气,一边观望消费者对高房价的忍受程度;消费者则由于打折力度和房价未达到心理期望并不急于出手,因而与开发商“两相望”。“现在调控政策才刚有点效果,兴许房价随后会降下来些”、“没想到不仅没有降价,连优惠也几乎没有”……在今年房交会上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最为看重楼盘价格,同时也是冲着更大幅度的折扣而来,但因为参展项目的打折力度和“诚意”不足,真正愿意出手的市民并不多,“先看看,再等等”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口头禅。

  在观望氛围渐浓的整体市场基调下,开发企业也表现得愈发谨慎。尽管此次有来自本土、外地、州市的97家地产企业携139个楼盘亮相,使本届房交会参展规模“爆棚”,但大多开发商的参展意图并不是单纯为卖房,其中,为自己做形象展示、为新品进行推广预热、试水市场了解反馈声音、摸底卖方消费心态等多种因素都兼而有之。由此可见,目前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更深层次的竞争阶段,这也是房地产市场多年快速发展后,开发商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调整阶段。

  此外在房企大鳄们“花钱赚吆喝”之际,保障性住房建设也成为展会的主角之一。本次组委会特别将人流量最大、最集中的6号馆作为昆明市保障性住房展区,在2100余平方米的展区内,林家院经济适用住房、锦绣兰苑小区保障性住房等多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以图文、影视、沙盘等方式进行了其建设情况的展示和介绍,并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个人及家庭进行了现场登记。据悉,开展期间,到保障性住房展区咨询的人数就达到5万余人次,广大市民纷纷表示,他们通过本届房交会对昆明市住房保障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方向有了直观的认识和感受,此次房交会“保障民生、持续发展”的主题得到充分显示。

  在这场被业界视为市场风向标的2011年昆明秋季房交会上,买卖双方陷入僵持、持观望谨慎态度,从某种程度表明其逐渐回到理智状态,不再盲目地对市场做出反应。而商品房与保障房“两头尖”的参展模式逐渐成为房交会上一个新趋势和特征,则无疑预示着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正在朝着民生化方向演变,而且重品质、重品牌已经成为当前楼市新的消费热点。 记者刘婷婷报道

  旅游地产格外抢眼

  在此次昆明秋季房交会上,20余个州市参展项目占到参展总楼盘五分之一的数量,而这些展出的州市楼盘无一不是分布在风景资源珍稀或民族特色浓厚的旅游地区,如大理、丽江、腾冲等地,因此它们也大多在项目概念上打上了“州市风情”的标记,定位于旅游地产。

  从参展名单上发现,有约八成以上的地州项目都主打“旅游地产”牌,其中不仅有洱海龙湾、丽江假日等首次亮相的新楼盘,也不乏如高黎贡国际旅游城、大理公馆、腾冲世纪城等的“老面孔”。 大理感通别墅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州市地产项目依靠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房交会上展示,确实会博得不少购房者的喜爱和青睐。之前项目所推出的别墅中,过半房源都是昆明购房者认购的,这也是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来昆明房交会参展的原因之一。“州市自然资源要比市区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也多,容易吸引客流,相对来说投资保障也大。特别在如今限购令波及昆明的时候,以旅游地产为主的州市项目不在限购范围之内,因此会借展会之机宣传造势,吸引投资客眼球。”石林世纪时光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采访中,多位逛展会的市民也都对主打旅游的州市楼盘显示出较强的投资兴趣。在洱海环球时代展示厅内,手拿资料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大理的房价低于昆明,且大理是中国10大宜居城市之一,环境非常不错,并且现在昆明到大理的城际列车已全面开工建设,以后从昆明去大理只要2小时,开车也只要4小时左右,去大理度假相当方便。”而一直打算在弥勒地区投资置业的杨女士则说道,“依托当地的湖泉资源和旅游发展,弥勒房产定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在此次参展的州市旅游地产楼盘中,开发规模都较大。占地规模近千亩的项目就有水墨中国、云南旅游产业城、洱海国际生态城等数个,占地上百亩的项目也不在少数,如石林彩云天地、洱海龙湾、德宏盛世佳园等,且这些项目的物业类型较为丰富,囊括了别墅、高层、商业、多层等。(记者 刘婷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