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第四季度楼市到底有多“悬”

2011年11月10日 14:09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期,在其他一些城市出现的退房纠纷接连上演,在二三线城市发生的开发商“跑路”现象也频频出现,楼市利益各方博弈进入“深水期”。2011年的市场环境急转直下,置业者对房价下跌预期越发强烈,开放商成交量锐减,着急出货,在第四季度的最后两个月里,楼市会以何种姿态面市?

  悬念一:

  调控“紧”还是“不紧”

  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已经持续了10个月的时间,广东佛山放松限购的朝令夕改、珠海市限购、限价的双面实行,足以显现楼市调控决心。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出席上合组织会议时谈中国楼市,特别强调对于房地产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决不可有丝毫动摇。

  在金融政策方面,前段时间,建行、工行、招行、浦发、中行、齐鲁等各大银行不同程度的提高首套房贷利率,这让成交一片惨淡的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在采访中,某银行房贷部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各大银行放贷额度几乎已被提前好几个月用完,‘钱紧’格局到明年开年后仍难以得到缓解。部分银行至少已排到一个季度后的贷款额度。”在各大银行收紧贷款额度的同时,记者采访获悉,兴业银行已于很早前就暂停房贷业务。

  今年以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大银行贷款额度空间紧张。记者调查省城部分开发企业了解到,如今银行放款速度在两个月到半年时间不等,购房者等待按揭贷款的时间更是难以预测,张先生于2011年2月购买东部某楼盘房源,至今未办下贷款。不少“等贷”一族纷纷表示,银行放款之缓慢、审核手

  续之复杂都史无前例。根据历年银行放贷分配来看,上半年银行实际贷款额度都会多于下半年,年初放贷会多于年末,短时间内,银行放款吃紧状态难以恢复。

  悬念二:

  房价“降”还是“不降”

  房价走向是目前楼市第一关键词。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季,开发商是否有充足的现金流度过这个寒冬,是否会在多重压力下,从之前被动的、暗中的降价,演变成为一场真正的降价潮?

  纵观本轮调控以来的楼市,特别是下半年政策调控的进一步加码,使得购房者对未来房价下跌的预期再次加重。不少购房者谈到2008底、2009年初的楼市,期翼房价能够跌落到当时水平,当时济南二环以内房价均价在6000元每平米左右,四五千元每平米的楼盘到处可见。作为购房者期待降价的心理可以理解,但跌落至“5”字头的现实却不切实际,毕竟房企成本和经济环境都影响着房价的升跌。

  针对房价走向问题业内人士发

  表不同观点,部分认为前期的优惠幅度随着心理预期的增长而效果甚微,只有进一步提升优惠空间才能达到快速跑量的目的;也有部分业内人士对房价走向表达了不同看法,“从现在来看,市场需求依然存在,只是被各种政策所限制,供求紧张状况并没有根本扭转。开发商降价是大势所趋,但应该不会大降。未来市场环境不得而知,一旦有所动摇,那么房价的下跌速度很有可能放缓甚至扭转。”

  随着四季度已行至半程,预期更多的企业将参与到打折促销的阵营中来。对这些企业而言,通过何种方式降价,是小幅降价缓慢去化抑或者大幅降价快速回笼资金,同时避免出现“房闹”,显然都成为值得考量的问题。

  悬念三:购房者“买”还是“不买”

  6月份以来,省城部分楼盘率先推出平价、低价房源,引领一波楼市优惠促销潮。此番优惠促销一直持续到现在,丝毫未有递减之势。也正

  是这股优惠促销风潮迎合了购房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使得观望情绪空前浓厚。

  业内某资深地产人表示,2008年经济危机,让不少一二线城市房价大跌,但济南整体房价却温和上涨着,虽有低度回落,但不明显。此次楼市调控影响远远大于2008年经济危机造成的楼市动荡,几乎所有在售楼盘都加入到优惠促销的阵容中来,优惠幅度空间加码。对于普通刚性需求者而言,如果地段较好,生活配套齐全,又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看中的房源现在就可以下手。

  “从未来两个月来看,应该说是购房者的最佳置业时机。”某地产公司策划经理认为,临近年底,各大开发商面临销售任务是否能完成的压力,另外,各方面的支出也迫使其急需回笼资金,因此相当一部分开发商很可能会考虑最大的优惠促销手段。

  他同时表示,如果是刚需置业者,事实上不必过多地去考虑底价与否,自住属性不会因房子升值或贬值就失去居住功能。当前房价已在宏观调控下处于一个低谷价位,相当一部分楼盘已达到成本价,因此目前应该是一个最佳的购房时机。而一旦过了这个时机,开发商可能会调减自己的销售任务,明年能拿出来的优惠力度可能会减弱很多。(记者 陈晓翠)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