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者经历楼市小阳春:房价上涨 再现观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买房者经历楼市小阳春:房价上涨 再现观望
2009年05月07日 11: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原标题 北京:房价上涨 再现观望

               ——一个买房者经历的楼市小阳春

  小杨买房的辛酸史

  小杨(化名)就职于北京一家国有事业单位,他的心情最近很急躁,眼看着心仪的房子价格越来越高,原本的预算已经无法买到之前看中的房子。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我看房子跑的路要超过1000公里,不管是新房二手房,我几乎把北京的楼盘看了个遍。”近日,小杨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由于能力有限,四环内的房子价格太高,他所能选择的房子只能是每平方米一万元以下的中小户型,在跑了一大圈后,他把自己的置业范围定在了北京通州和北五环外两个区域。

  “去年大家都说房价要降,应该等等看,结果等到今年春节后,房价却上涨了。”小杨对本报记者抱怨,今年春节后舆论一直认为是楼市的小阳春,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媒体的声音不一致,说涨说跌的都有,让购房者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出手买房子。

  小杨去年下半年在通州看中的房子,每平方米大约只需7000元左右,这已经比2007年市场最高点时下跌了30%左右,但是去年下半年楼市观望氛围浓厚,舆论倾向于房价还将下行。小杨不敢出手,和大多数人的心态一样,虽然是自住,但他也不想在高位接盘,以免使自己花更多的钱,承担更大的压力。

  小杨在关注通州楼盘的同时,也在密切地关注着北五环外的楼盘,此时小杨的想法就是:先关注着楼盘,只要房价止跌企稳便马上出手。

  2009年3月份,春节后不久,当小杨再次来到北五环外的小区天通苑某中介店时,经纪人员报出的价格让他大吃一惊:去年年末时一套90平方米左右、总价只需要70万元左右的房子,现在已经涨到了80万元,似乎在一夜之间,房子上涨了10万元。

  小杨着急了。他把自己的置业范围缩小到北五环外,并且同时开始更加频繁、密切地接触中介公司,想寻求一套90平方米左右的二手房。而此时离北五环比较近的北苑区域房价已经上升到11000元每平方米左右,新开盘的性价比较高的楼盘诸如悦溪、公园2008等,价格其实也不怎么便宜,虽然有低于每平方米一万元的房子,但是这样的房子不是户型、朝向不好,就是挨着高压线或噪声较大的交通轨道。而北苑区域的明天第一城、旭辉奥都和华发颐园等商住两用房价格也在10000元每平方米以上。

  无奈的小杨只能再次把自己的置业范围缩小到北五环外4公里的天通苑区域。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看房、比较、权衡,时间已经到了2009年4月份,二手房市场的火热出乎了小杨的预料,2007年时火热的市场成交情景似乎重新回到了2009年。

  “4月中旬,我看中了天通苑一套84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房价只有72万元,这在当时是低于市场价的,结果周末那天中介带领着好几拨人去看房,结果好多人都看上了这套房子,同时都想买,房主一看人多,就开始加价,最后,从72万元一直加到78万元,后来我嫌价格高就走了。”这一次,小杨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套合适的房子,最终因为房主的加价而计划泡汤了。

  不久后,小杨接到中介公司电话称天通苑又有一套便宜的房子出来了,这套房子位于东区,91平方米,房主报价76万元,地理位置和配套都不错,房子所处的位置也比较安静,周末所有有意向的人一起看房。然而,这次让小杨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看房当天,有3个人都看中了这套房子,结果3个人都要买,就开始竞价,3人每次加5000,最终,这套房子被其中一个人以78.5万元的价格竞得。

  几次看房下来,把小杨折腾得够呛,可是合适的房子还没有找到,小杨不由得心里非常着急,很害怕房价会再次上涨。

  “4月末,楼市的‘高烧’似乎还没有退,中介公司也不停地给我打电话,不断给我鼓吹5月份房价还会上涨的言论,劝我早点把房子定下来。”小杨说。在选择了一个比较有意向的房子后,他和中介公司约定4月30日左右去看房,当天到了房主家里,房主觉得自己卖得有点亏了,想要加价,没想到中介公司竟然当着小杨的面对房主说根据公司研究部的研究,5月份北京房价将要大跌,劝房主趁机赶紧卖房。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