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楼市如孩子 溺爱不得折腾不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时评:楼市如孩子 溺爱不得折腾不起
2009年04月02日 10:57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前些日子有两位亲戚分别生儿育女,小俩口和双方老人欣喜不已。几个月过去了,一对小夫妻说起孩子仍然滋滋有味,另一对则大呼吃不消。打听下来,不同的感受缘于养育方法的差异。其中一家,统一思想对孩子不哄不抱,按时喂奶睡觉,结果孩子吃得又多又爽快,睡得沉、时间长;另一家,一哭就抱,一闹一哄,多吃一口怕撑着,睡久一点怕饿着,穷折腾的结果是孩子生活毫无规律,大人苦不堪言。

  联想楼市也如孩子般,溺爱不得,折腾不起。这些年来,人们在房子这件事上寄托了太多的情感,给予房地产市场的关注也似乎有些过度,使得楼市发展游离于它本身的发展规律,并得受很多人为因素的左右。这些因素中,大多是积极的,目的在于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房价涨得太快时,媒体及时发出警示,政府适时出台调控政策干预;在楼市低迷时,媒体又努力呼吁入市,政府则颁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提振市场信心,等等。不过,也有一些做法属于“好心办坏事”,楼市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出现过敏性反应,稍微有一点摇晃就赶紧搀扶,甚至楼市的前世今生都被“掘地三尺”,搞得人心惶惶,神经兮兮。

  细细想来,人们“溺爱”楼市的例子还真是不少。

  例子一,有些楼盘推盘当日,售楼处外排起几百号人的长队,就有消息称此楼盘旺销,属于“日光盘”,进而引申出刚性需求释放强烈,楼市回暖在即的结论。且不说这长长的购房队伍中有多少是真实的购房者,还是托儿演的一出戏?即便全是买房的,也不值得大呼小叫,因为推新房源前一般有很长时间的客户积累,加上开发商少量多批的“饥饿销售法”,大量客户对应少量房源,一幅供不应求的画面就这样涂抹成了。这种情况下,购房者千万不要被假象迷惑,也不必焦虑买不到房子,只要登录网上房地产查阅一下楼盘真实的预售情况和成交情况,就能识破开发商供不应求的谎言。

  例子二,去年楼市低迷,有的楼盘率先降价回笼资金。于是,就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预测房价,有说跌30%的,有说某某楼盘价格腰斩的,大有非跌破眼镜不过瘾、不把市场说惨了不罢休的架势。现在回头看,楼市并没有什么大碍,不过奔跑中踉跄了一下,蹭破了点皮而已。将个别价格虚高楼盘的降价夸大为整个楼市的“恐慌性”观望,结果闹得购房者和旁观者都跟着一惊一乍,提心吊胆。小病大治不仅推高了政策成本,效果可能还不如激发市场自己的抵抗力来得持久。

  例子三,近日房地产市场有回暖迹象,市场成交量逐步抬头,个别地产商借机涨价,于是,各种声音又热闹起来,这边判断是前期需求抑制后的短暂释放,属昙花一现行情,那边认为是市场信心逐渐修复后的触底反弹,市场就此在筑底中昂头向上。伴随着被放大了的涨价、热销的信息,于是,编辑部的同事们每每被慌神的电话弄得哭笑不得,“现在好买房吗?”“价格到底没有?”惴惴的心情反映出购房者的患得患失,生怕踏空也生怕套牢。

  对孩子溺爱产生的后果是,孩子自身的免疫力下降,靠自己努力的愿望下降,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上升,侍宠而娇。对楼市溺爱的结果是,市场依靠供求关系自行调节的能力逐渐弱化,开发商和购房者应对市场起伏的神经日益脆弱,双方承受投资和消费的风险弹性越来越小。

  人的成长需要经风雨见世面,楼市的发展也需要在起起伏伏中健全机制、完善规则,让市场各方在变化中成熟心态、强健心智。所以,笔者建议,不要再“溺爱”楼市了,不要再过度关注楼市话题了,尤其不要假装客观进行商业炒作,忽悠了别人鼓了自己的腰包。(许国萍)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